(接上篇)
图12 请注意姚庚与《漓江山水歌》前面巨大的空间没有作为他用,这为观众欣赏这幅作品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与当年寸土寸金出租场地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此次参加陈履生先生个人画展时获悉,花桥美术馆正在将这幅壁画作品,申请为国家文物。这一切,代表了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越来越重视的趋势
但是,即使吴冠中先生的激赏,也依然没有阻止这幅壁画再次被“尘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全社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加之国家财力补足,对文化事业的拨款大幅削减,像花桥美术馆这样的单位,只能靠多种经营、自负盈亏来艰难维持生存。于是,相关场地被租给了经营旅游商品的商贩,《漓江山水歌》再次被封盖在隔墙的后面,无法与观众见面。当姚奎老先生在他去世前一年(2006年),来到桂林,来到花桥美术馆,却看不到自己的得意之作时,其心中的酸楚是不为人道的——他回京后,甚至没有向姚庚提及《漓江山水歌》当时的状况。
图13 无论是对陈履生老师个人画展的精心策展,还是对梁思成先生建筑作品的悉心维护,以及保护好姚奎的《漓江山水歌》,桂林花桥美术馆的员工们都是值得称颂的。这是他们的掌门人邱丽萍馆长(前排左)与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在画展开幕式上
这是那一时期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但桂林花桥美术馆的前辈们,在艰难中让这幅有意义的壁画再次得到了有效保护。国运兴则文脉兴,当我们走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人变得越来越有文化自信,越来越珍视自己曾经的过往,同时,在陈履生老师这样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下,挡墙终于被打开,《漓江山水歌》也再次呈现在公众面前。别样的花桥,见证了中国社会前行的轨迹。
图14 还是将本文的第一张合影,留给桂林花桥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右2:张丹副馆长,左1:唐林舒,右1:李竞)吧,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值得我们尊重
之所以在关于陈履生老师画展的文章中,加入有关姚奎老先生以及《桂林山水歌》的内容,是想向读者展现更加全面的,一个作为文人的,陈履生老师的形象。自古中国文人有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虽然姚奎老先生已经过世十年了,但作为他生前的好友,陈履生老师并没有忘却他,甚至借着本次个人画展的机会,牵线搭桥安排姚庚到访桂林花桥美术馆,并最终玉成11月在花桥美术馆举办姚奎画展。
图15 西安美术学院王家春书记的致辞无疑是画展开幕式上的亮点
想深入了解一个人,是可以从侧面,从他的朋友们入手的。在开幕式上,西安美院王家春书记的发言无疑是所有嘉宾致辞中的亮点。王书记不是科班美术工作者出身,而是从基层政府官员干起的。但他对文化、艺术却有敏锐的感悟。对艺术院校中的不良现象,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挞伐。他致辞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谈及文化自信。还是那句老生常谈:自1840年以来的百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存的一百年,但在前半程,屡战屡败让许多国人在文化上不再自信。但作为世界上唯一薪火相传,不曾断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自有其独特的长处。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是以重新树立文化自信为前提和标志的。
图16 小范围私下交流中,肖舜之老师(右1,从右至左分别是:花桥美术馆邱丽萍馆长,姚庚,和陈履生老师)在做精彩论述
如果说西安美院王家春书记的致辞是正式的、官方的,着重于艺术家的社会担当,那么在开幕式所有正式日程结束后,少数几个人私下交流时,桂林著名画家肖舜之于洋洋洒洒之际,将艺术创造的规律,进行了深刻总结。他提到学养的问题,自嘲自己已经无法成为大师,因为学养要从小打下基础,就像在荟聚网田野调查报告《全国四万多个乡镇,只有一个能直接冠以中国——宜宾.中国李庄》中,我们也做了类似论述:“漫步在李庄的古街巷上,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明显在近二、三百年里,没有受到战火的蹂躏与大的破坏。乡绅阶层,可以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从容完成自身的文化养成。”
图17 陈履生老师在画展开幕式后的专题报告会《漓江与20世纪中国画新题材》上做主题演讲
肖舜之老师甚至谈到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对立、统一问题,虽然由于时间关系,他没有展开,但这是一个值得严肃探究的课题。没有精英艺术的引领,大众艺术容易流俗;脱离大众艺术,精英艺术会缺少蓬勃的生命张力——就如同文人画中的消极、颓废一样,甚至会让一种文明走向没落,就像斯塔夫里阿诺斯在《环球通史》中,对希腊迈锡尼以及殷商文明的论述那样:哲学家与工匠的分离,让这些文明不可避免的衰落了。陈履生老师的朋友圈,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
图18-20 陈履生老师高朋满座的“朋友圈”
陈履生老师是能让精英文化与大众艺术产生足够衔接的。虽然他认为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对大众文化的提倡,抑制了精英文化的发展,但他对新中国绘画的新题材(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是充分肯定其历史价值的。在我看来,这也恰恰是他的画展——《文.文人.文人画》,将“文”放在第一位的原因。也许与他的画作比,陈履生老师的“文”会为他赢得更崇高的声誉。他在开幕式下午的专题报告会《漓江与20世纪中国画新题材》中,将这一时期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异常清晰:
图21 花絮照。参加陈履生老师画展开幕式的嘉宾黄峰(右),居然是姚庚亲姑姑的学生(在成都)!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小了
为什么齐白石会赢得如此高的画坛地位?是因为他的花鸟鱼虫是过去文人画中不曾有过的题材,与之呼应的,是被外部刺激重现生气的中国文化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志趣、眼界大为拓宽,于是才会对新的题材大为追捧;为什么漓江画派在新中国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这一题材是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前)唯一非政治性的题材;为什么李可染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样色彩浓重的语言去形容走出画室进行写生、探索新题材、新技法【注2】的重要性?是因为五十年代,传统中国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程度;……。这些让我这个外行都有了醍醐灌顶、顿开茅塞的享受。
图22 来参加开幕式的小朋友,在专心聆听陈履生老师的发言。赢得了下一代,才会赢得未来
注2: “一九五四年起,我多次到大自然中观察写生。行程十数万里,使我认识到:传统必须受生活检验决定其优劣取舍,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李可染语
图23 与李可染、吴冠中这样的大师一样,陈履生老师也非常强调深入生活对新题材挖掘的重要性——没有徐悲鸿的桂林之行,也就没有漓江画派的兴起。而在此次画展中,专门展出了他拍摄的冬日里树木的照片,才豁然于他的“冬树系列”绘画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那是生活场景的艺术化
陈履生老师还有一点,是让人佩服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就是他行“文”的速度。在写作本文时,我有意对他发朋友圈的内容爬了爬楼,他去年十二月份刚去过巴黎,今年1月份又去,在画展开幕式的前一天才刚刚从巴黎飞回来,但即便如此紧张的日程,他依然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文章刊出。在开幕式上,有位嘉宾在致辞中甚至提到,当年陈履生老师编辑一部大型画册(有绘画作品近1000幅)时,他会亲自为每一幅作品做点评和说明,少则也有300-400字,最让人拍案称奇的是:这些文字,是在宣纸上,用书法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圈内我是出了名的快手,但在这方面,简直难忘陈老师的项背。
图24 这是在参加完陈履生先生画展后,和央视七套的朋友们去的,一个野生仙鹤能驻足于庭院的地方,希望能为致力于走入生活的艺术大家们,提供一个可供写生的好去处
“文,文人,文人画”,不仅仅是画展的主题,寥寥数语,已将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学术与艺术成就勾勒了出来。开幕式当晚酩酊,权当这篇文字是酒还没醒,在大家面前不自量的醉话。幸好在匆匆参加完陈履生先生个人画展后,又随央视7套来到了一个仙鹤也会驻足不忍离去的祥瑞之地,在这个中国传统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就用这不可思议的祥瑞,祝陈履生老师的艺术与学术松柏长青,祝所有与会的嘉宾幸福安康!生命张力,别样花桥,我们还会再见!
轩辕子乐
201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