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从这三个方面省察自己的行为:为人谋划办事是否竭尽全力?与朋友相处是否恪守诚信之道?老师所传是否真切复习与练习?
【我的理解】
01
这一章,是我最喜爱的章节之一。初读时感觉不强烈,可是,随着个人处事愈深,越懂得省察自身,便越觉得曾子其人,愈伟大坚毅,愈深厚朴实。
我曾为减少自己爱抱怨的习惯,实践了《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所倡导的“21天不抱怨”活动。做法也简单,只要带上手环,抱怨一次,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若能坚持21天没有换手,此挑战便算成功。
也正因为亲身实践过自省,所以才知,觉察自身的念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常人能自省已经不易,时刻自省更是不易,自省期间还能保持内心愉悦是不易中的不易,在此基础上,还要时刻保持所反省的皆在正道,实在是难上加难。
曾子去世时,召集门人,说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现在手脚已经不能动了,但我不悲伤,因为我终于可以做到不犯错了。”
从此句话可以看出,曾子乃是一生都在恪守践行自省之道。此又比难上加难,还要难。
故而后世将孔子奉为至圣,曾子奉为宗圣,意思是承接正道,孔子正宗之意,并非只是因为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实在是曾子修行的功夫,亦让后世学者感动和尊敬。近代曾文正公,每日的自省日记,便是效仿了曾子。
02
往常的翻译,“三”多解释为“多次”,而我理解为“多次从某三个方面”,这样,我认为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首先,内省的功夫,肯定不是一天一次即可,应该是时刻有意识的在觉察。故而“三”有“多次”的意思。但是如原文所言,曾子并不是列一堆要反省的方面,而是三个。为什么?既然是反省,其目的和重点,因是反省过后,能切实在行为上有所转变,贪多则无益。
须是一个方面一个方面下重功夫,才有效果。若贪多,则精力会分散,反而不能切实的增进功夫。所以,我认为此处应该是“多次从三个方面反省”,更为贴近原意。
再来看曾子反省的三个方面,一曰“忠”,二曰“信”,三曰“传习否”。我们也要问,曾子为什么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仁爱”、“孝悌”?实则是曾子所反省的三个方面,乃是最低处的,最普及,安身立命绝不不能缺的三个方面。
03
“忠”,非忠心。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划办事,才干有大小,但何种人最为安全,值得信赖,必定是做事竭尽全力的人。就好比大夫为人治病。医术自然又高低之分。
但医术高明的,治病时却不尽全力,则属于医德低劣。而医术不那么高明的,却愿意殚精竭力为病人着想,时刻守护在病人左右,所思所想,都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如此,病人自然更愿意相信医术并不高超,但却极为负责的医生。并且,能有殚精竭力之心,其医生医术必定日渐增益。
“信”乃诚信,与人相交,个人地位和财富并不决定友情质量。最为可靠的朋友,最为可敬的朋友,乃是说一不二,恪守诚信的人。做事不讲诚信,最多只能相互利用,并且还要处处设防。但有诚信,便可交心。
“传不习”,用现在的话说,即为终身学习。老师有所传教,并认真对待,时常复习、练习,日有所进。颜渊闻一知十,曾子却不能。即便没有别人聪慧,但学习态度恳切,亦能学有所成。若是态度不恳切,即便聪明盖世,必将一事无成。故孔子说:“我的道,一以贯之。”门人皆不知孔子义,唯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04
常人常想,应高远深达,才能看出自己厉害之处。而于曾子,却完全相反。
曾子所求,不在有功,而在无过。常人却希望有功,很少考虑无过。
乍看,好似曾子拘谨,难堪其事。实则无过比有功更为要紧。
但此种认知,非历世事,便绝不能明白。
只说一简单的事,巴菲特曾说,自己的炒股秘籍有三条:第一,不赔钱。第二,不赔钱。第三,不赔钱。常人想的是赚钱,所以投机取巧,炒股变成了赌博,活该做韭菜。巴菲特理智,想要赚钱,第一要务是别赔钱,保证本金,存活的越久,就越有可能有机遇赚钱。
回头看曾子于人生的三省,一样是保证无过而已。与人谋划,才干决定所谋之大小,而尽力决定谋事之长远。地位决定朋友的数量,但诚信决定了朋友的质量。聪慧决定学习的快与慢,然恳切练习决定了学习的扎实与否。
可以说,曾子毫无出头之心,想的不过是日有所进,少些过错就心满意足。绝不贪功冒进,处处要表现自己。
这番心态,从心理学上说,非自尊水平颇高,绝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