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创业常见犯的错误,需求定位需要防止伪需求,运营模式没有确立。在奔跑过程中明显会失去效率和可扩展性,产品开发需要防止闭门造车、自以为是,营销推广,防止笨营销烧钱或者刷单,在此阶段因竞争对手的出现而乱了阵脚,被竞争对手牵着走。
需求阶段,定位阶段有哪些坑,然后你要防止这个为需求究竟怎么防止,当我们说在做第一步需求定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回答问题,四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样的用户群,第二、在什么场景或情境下,第三、有什么隐藏的小痛点(背后的目的),第四、需求背后的价值主张的增量是多少。从伪需求到真需求,其实就是这四个问题不断调整和聚焦,最后Duang的一声需求终于被找到了,再杀出去。一开始就碰上真需求的,比较罕见,也不符合事实。
第一、概念好,但是真的操作起来也麻烦,很难坚持,比如儿童定位手表,每天有二十万儿童丢失,戴一天没问题,三天没问题,一年没问题,戴久了也没出现问题,自然而然就很难坚持戴下去。
第二、逼格高,价格更高,产品不错,用户也是需要的,但其实无所谓,离开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第三、缺乏想象力,山寨模仿,没有想象力、没有洞察力、没有秘密可言的,模仿跟风一窝蜂,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炮灰了。比如美容没发美甲、大学校园和大学服务、共享租衣、共享雨伞、VR看房、上门洗车、智XX.....
第四、低频次的刚需,算刚需,不得不解决,但就此一回,偶发、低频次,比如寻找婚车的APP、手机远程协助、开门锁等。你们家门锁天天需要人去开吗,也就是说开门锁是偶尔的一次,这种需求在商业生态已经满足的很好,你这时候冲上来说我要做一个互联网应用给大家专门开锁,频次很低,而且别人真的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别人救急,就近能问题解决就好,不能说我想着在百度搜索个APP搜个应用在里边找一下。
第五、前卫的时髦产品,前卫时髦,技术和产品上也可行,但是用户需求在哪儿呢,或者问谁需要,往往是土豪公司的战略产品。
第六、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夕阳产业,已夕阳西下仍执迷不悔,站在错误的历史这一面,比如名片,你最后发现名片已经是日落西山了,因为微信已经事实上代替了名片,名片这个事情已经OUT了,
第七、新瓶装老酒,改头换面,新瓶装老酒,改头换面就化了个妆,传统的成熟的自由竞争产业重新包装,从0到1作者说,自由竞争这个产业一定是竞争的,它本质上没有差异化了,你去把它重新包装一下,然后你用互联网去做这个营销是可以的,也会成功,但是产品本身没有质的变化,也就是这个产业的供应链和生态没什么变化。也就是说借力互联网的营销创新,产品本身、供应链和商业生态没变,也是互联网思维被炒作,而泡沫化、庸俗化的体现之一。
第八、被安排的需求,设想中用户看起来应该需要,实际是并不会这样去使用,最终要么另作他用。
第九、技术概念好,商业模式不成熟,但在产品和商业模式层面,属于多余的,或不成熟的。
第十、布局未来战略和创业公司关系不大,与创业小公司没什么直接关系,也做不了。这恰恰是大公司的最爱,高瞻远瞩、大笔投入占据制高点,或孤注一掷。大手笔比可怕,可怕的是孤注一掷,比如说某公司以前做线下大型商场,后来给京东打败了,后来孤注一掷准备做O2O,O2O是个大方向,但你整个公司孤注一掷的时候,掷完以后你拿什么掷呢,猜中卡头,猜不中结尾,大家都一样。
第十一、服务存量市场、忽视增量市场,服务存量市场,还是激发增量市场,整个链条和上面的玩家没有改变,只是局部缓解的优化,存量市场的局部替代与改善,没有秘密和诀窍,没有十倍的改善,甚至价格也没有怎么便宜,你的价格成本结构也没变。
如何更好的防止伪需求,一、当下/现实/条件成熟,二、真实/非想象/非虚表,三、压抑/非改习惯/非替换/增量,四、痛点/刚需/雪中送炭,五、场景/情境清晰,六、频度/活跃度与粘度,七、小微细分/非宏大非多PLAY,八、冷门/边缘化、更LOW,九、聚焦/非散非杂,十、循序渐进分步走,十一、独特/非模仿,十二、独立/反体制化,十三、市场化/自由人决策,十四、商业取向/经济可行/不唯科技论,生存法则需要尽量遵守,而非无视或可以违反,你违反的越多,创业项目的麻烦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