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看见。学习《观课议课》后,我首先学会了观自己的课。借助大伟老师的“黄、黑、绿”三丁帽子,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反思。
以前,我总爱说的话,就是这些我上课都讲过,怎么孩子们还不懂呢?在学会审视自己的课堂后,我发现自己的课堂只限于自己讲了,并没有看到孩子们的成长点。教学点面结合时,我设计了一堂“探秘镜头下的语言”任务群的课。抓住《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片段和《开国大典》中“阅兵式”这个场景,进行结合教学。先对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片段中出现的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什么是面?应用点面结合的好处是更能体现战斗的激烈,以及五壮士的英勇。接着顺势而导,引出《开国大典》“阅兵式”这个场面,让学生找出点面,并理解点面结合的好处。最后在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一个活动片段。
整堂课设计流程清晰,由浅如深,由扶都外,做到了螺旋梯度上升。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一堂课,可深入到学生当中,我发现学生的掌握并不是很好并没有较好地理解点面,在自己撰写的小片段中也很难进行点面结合的描写。我用“黑帽”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就发现,我高估了班里孩子的能力,他们首次接触“点面结合”这种写法。大部分同学还不能真正理解,何为点?何为面?更别说理解点面结合这种写法了。我在教学中忽略了学期,这就导致,引导不够到位,教学浮与水面。
那到底该如何去改进呢?我认为教的过程还要更抓实写,脚步再放慢来,以多个点面结合的片段为例,再进行细致讲解。而不是直接做读写结合,等学生真正学会后,再练笔。我们备课除了备课文更重要的一步是备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以前的我,从没想过要观自己的课,通过观自己的课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更看见。很认可有点老师说的观课议课,除了教会我们观课议课的方法它更大作用是让人发生内在的改变,更能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现在的我,再碰到自己讲过的内容,孩子做错了,我再也不乱发脾气,而是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教的方式出了问题,该如何去做突破。
学生的能力有高有低,他们的记忆力也是曲线波动的。当我们了解了儿童的成长规律,用观课议课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时,我发现教育真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的教学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而是一定要放慢脚步,努力去理解儿童,看见儿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放平心态,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