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1,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2,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阪,若有私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代亟夺3,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6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徳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4,邪害空窍5,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7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8
【注释】
1、痎jiē:指疟疾的一种。
2、飧sūn:晚饭。飧泄:
3、亟jí:急迫,急忙。
4、天明:天德暴露、显露。
5、邪害空窍:指爆发各种天灾人祸,五谷不长,庄稼无收。
止一箴言:
1、本篇第一段,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自然变化之道论养生之道。若与老子“五千言”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应起来理解,则冬三月之冬藏之象与“其中有真,其中有象。”同理。春生之象好比“道生一”万物始生。夏长之象犹如蓬勃向上、生长茂盛之状,此谓“一生二”是也。秋收之象——“二生三。”三数之极多之意也。意为收获满满。如此循环往复则知“三生万物”,永生不殆,是谓道也。
2、本篇第二段以天道论人道,天德隐而不明,人德含而不露,是谓得道,合乎于道也。逆之则四时不调,阴阳不济,万物不生,与道相失,未央绝灭。
3、本篇第三段以四时阴阳变化以应养生之道,顺应四时则生,逆四时之序则病。进一步拓展为圣人治未病、治未乱的思想理念,强调天地万物齐一,以道为母,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虚无,长生久视之道也。
注:
1、本篇以四时阴阳变化之道论养生之道,以养生之道言治病、治世之道,与老子五千言所言“道”途殊而归同,天地万物皆尊道贵德,合乎于道,顺应自然则生,背逆自然则病、则殆。此篇再次证明本人于《道》——“关于‘道’”一文中所述——“道”为华夏文明之核心思想理念,诸子百家皆以“道”为最高追求。
2、《“1+1”教学》集《道德经》等理念于教育,创“1+1”教育教学理念,以德立教——定校风:常怀感恩之心为立德之本!建“1+1”教育共同体,有益于更好地理解经典、学习、修身养性等。其中所述学习方法及策略有益于更好地理解《黄帝内经》。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读:《道》,//www.greatytc.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www.greatytc.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