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任给张易之兄弟;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李仙蕙的丈夫、魏王武延基私底下议论。张易之向太后投诉,九月三日,太后逼令三人自杀。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儿子。
华杉曰:
这三人都是武则天的至亲,李重润是是李显的儿子,武则天的亲孙子,他出生在高宗时代,当时父亲李显还是太子,高宗立他为皇太孙。武承嗣是武则天最亲信的侄子,在世时权势熏天,几乎要替代李显而为武周朝的太子。而现在武则天把国政权力交给情夫,仅仅因为他们背后议论,就杀掉他们,这也是一种“远亲不如近邻”,至亲的人,离得远了,就不如身边人。身边人离得最近就是枕边,所以枕边人绝对惹不得。再想想玄武门政变之前,李渊为什么和李世民有猜疑?因为不住在一起。李建成靠什么呢?就是靠和父亲的嫔妃们搞好关系。
13、
九月二十七日,任命相王;李旦为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
14、
冬,十月三日,太后西入潼关,十月二十二日,抵达西京长安;赦天下,改年号为长安。
15、
十一月十日,改含元宫为大明宫。
16、
天官侍郎、安平人崔玄暐(wei),性格耿直,从不求见上级。执政大臣们厌恶他,将他改任为文昌左丞。过了一个多月,太后对崔玄暐说:“自从你改官以来,我听说令史们都设宴庆祝。这是因为你不在,他们就可以放肆作奸贪腐罢了,现在就让你官复旧任。”于是再次拜为天官侍郎,仍赏赐彩绸七十段。
17、
任命主客郎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
之前,凉州南北边界相距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年年杀到城下,百姓深以为苦。郭元振开始在南境硖口修筑和戎城,北境碛中驻扎白亭军,扼守要道,开拓州境一千五百里,从此敌寇不再能抵达城下。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兴修水利。之前凉州粟麦一斛价格到数千钱,李汉通的屯田开始收获之后,一匹绸缎可以购买粟麦数十斛,积蓄军粮足够支用数十年。郭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无论汉人还是夷人,对他都敬慕畏惧,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1、
春,正月十七日,开始设置武举考试(为武官开设上升通道)。
2、
突厥入寇盐州、夏州二州。
三月十三日,突厥攻破石岭,入寇并州。朝廷任命雍州长史薛季昶摄理右台大夫,并兼任山东防御军大使,沧州、瀛州、幽州、易州、恒州、定州等州诸军都受薛季昶节度。
夏,四月,任命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州、平州、妫州、檀州防御,仍与薛季昶相互配合,以拒突厥。
3、
五月六日,武邑人苏安恒再次上疏说:“臣听说,天下是神尧(李渊)、文武(李世民)之天下。陛下虽居正统,实际上是唐朝的基业。当今太子既已回到朝廷,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以后将以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以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陵?陛下何故日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臣愚以为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臣何惜自己的生命,而不为国家安危进言!”太后也不怪罪他。
华杉曰:
苏安恒的奏疏,可以说是无私无畏、诚心诚意的肺腑之言!武则天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怪罪他。武则天也知道自己面临“钟鸣漏尽”——丧钟即将敲响,沙漏(计时器)就要漏尽!但是,她仍然“日夜积忧”,让矛盾和忧患每天积累,最终走向政变流血解决。
人性的弱点,就是拖延症,不作为,混日子,武则天到了晚年,也进入这种状态。如果她能事先做好政治安排,禅位于太子,黜退诸武,让张氏兄弟出家当和尚,或许还能保全他们的性命。但也或许,张氏兄弟每天在她枕边,还有更大野心吧!
苏安恒的话,有三句不对,前两句是“两个虽然”,其实不然:一是“陛下虽安天位”,天位已经不安了,武则天的权力绝对稳固,所有人对她绝对敬畏服从,但是,到了这一年,她已经七十九岁了,所有人都知道她要“钟鸣漏尽”了,人心就变了。而且,朝廷重臣一直等着这一天,要光复唐室。这就涉及第二个“虽然”——“陛下虽居正统”,武则天不是正统,她得位不正,虽然称皇帝,实际上是僭主,是靠自己的机遇和才干,抢夺和压服天下,所以她必须保持高压恐怖统治,一旦年老力衰,稍微一松手,权力就会脱手而去。
苏安恒最后说:“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不顾自己的生命,冒死上书直言。这是第三句不对,他还是惜的,不仅爱惜自己的生命,也照顾太后面子,因为他没把这“两个虽然”点透。而这两个虽然,才是关键!
所以啊,领导者也要知道,别人跟你进言,永远都不会说透,总是有所保留,还是要靠你自己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