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捕手
看到好友文章常被简书收录,让我也蠢蠢欲动。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多年的一根弦。曾以“文艺青年”和落笔生花“理工小才子”自诩的我,是否应该写点东西了。
然而,看似信手拈来的事,待真正落笔时,却又无从下手。就好似口若悬河、风流倜傥的帅哥,见到自己心仪的姑娘,也会变得语无伦次起来。
骨子里的我喜欢舞笔弄墨,钟爱那些璧坐玑驰的文章和风花雪月的故事。
其实,我是喜欢写作的。
--01--
孩提时,娱乐项目不像现在这般丰富。那时的玩具也多半是父辈们就地取材自制的,例如木手枪、铁环、弹弓等等。
相较别的小孩,我更喜欢安静地读书写字。记得当时特别钟爱小人书,且以古代武侠题材居多。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薛丁山征西》、《呼延庆打擂》和《杨家将》等。我不光看,还自己设计。画图、配文均由自己完成。算是自己的原创连环画吧。
小学已经开始要求作文。当时写作并无逻辑和文采可言,大多看别人文章依葫芦画瓢。还记得,为了写好作文,还特意要父亲带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那本书约摸300多页,白色硬纸封面,放在当时已算精美奢华了。
我自然是爱不释手,每篇文章都反复研读。对于写得好的句子还罗列笔记,留着作文时用。
有耕耘必有收获,我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在课上朗读。这大大地满足了小小躯体下那点最初的虚荣心,且愈发不可收拾。
--02--
初中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师大毕业的帅哥,上课风趣幽默。课间还时常穿插一些他省城上大学的奇闻趣事,语文课也就自然成了同学们的最爱。
于我而言,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是最值得期待的。正值青春年少,情窦初开,所以青春、友情和刚萌芽的爱情是不变的主题。
因为赋予了作文更多的情感,自然也受到了老师的青睐。自己的作文被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成了我青春年华里最美好和得意的光景。
当时的班花小蔡,迷人双眸、身材高挑,家境优越,身后跟随一众仰慕者。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盛行舒婷、席慕蓉的散文诗。“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当时也是张口即来。
小蔡当时的笔名直接用了“舒婷”,我则取号“逸风”。我们课间闲暇相互交流诗词歌赋,日久彼此暗生情愫。我自认不凡,与其余众仰慕者不同。
小蔡在众星捧月中慢慢迷失自己,荒废了学业,并未真正喜欢诗歌的本性也昭然若揭。
我曾写诗给其鼓励,但未曾让其迷途知返。内心恨铁不成钢的怨恨便油然而生。后来,小蔡初中毕业就辍学南下广东,而我顺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十年寒窗,又以高中三年艰苦最甚。为了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大家都卯足了劲,期望三年后金榜题名。
教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这也算我人生中最拼的三年。此时已无心顾恋儿女私情、风花雪月,灵感自然少了许多。作文也多为应试而作的命题作文,对我来说,还算驾轻就熟。
--03--
新世纪伊始,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省城。当时QQ刚推出,还叫OICQ,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帐号。大家都在忙着聊天,跟网友见面。虚拟网络突然从无到有,变成了一个新鲜时尚的事物,在大学生里流行开来。
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更是风靡一时,每个人都梦想有自己的“轻舞飞扬”。
我也不例外。当时聊了一个吉首大学的网友,唤作“雨萱”。我们在网上你来我往,很快就熟络了起来。一来二去,她已然就是我的“轻舞飞扬”了。
然而当时电脑还未如今天这般普及,我们的聊天只能是趁上机的闲暇,所以每周上机课便是我那时最期待的事了。
为此,我们慢慢变成网友兼笔友的双重身份。雨萱文字隽秀,字里行间透露出超出年龄的稳重,又不失女孩的温柔。字如其人,想必雨萱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吧?我曾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雨萱的样子。
那时,跑传达室查收信件是我每周必不可少和满怀期待的功课。
我和雨萱一直未见面,直到大学毕业。我去了广州黄埔的一家国企工作,质量部的小佘跟我一般大,且同时进的公司。加上又是湖南老乡,所以我们很快就熟络了起来。有次周末小佘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竟然惊奇的见到了雨萱,此时的雨萱已经是小佘的女朋友了。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此乃后话。
话说大学因为《挪威的森林》而迷上了村上春树,渡边、小林绿子和直子的故事映射了青春的迷失和救赎,而恰是青春期的我有了更多共鸣。
除了《挪威的森林》,还先后到图书馆借了《寻羊冒险记》、《且听风吟》和《海边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树的作品,恨不能把他所有的书读个遍。
正因为如此偏爱村上春树的文字,我甚至还刻意模仿他的文笔,写了一篇关于校园风花雪月的小说,但最后也仅写到一万多字后不了了之。
--04--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了。早已为人父的我,几经浮沉,已鲜有时间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即使真要动笔写点文字,那也是工作需要抑或儿子幼儿园的家庭功课。
最初的梦想呢?已没有诗和远方,有的也只剩眼前的苟且。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对于不惑,理解有二种。其一:因为见得多了,看得多了,没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了;其二:经历过了,放得下了,不再任何事情都还去弄个为什么了。
无论哪种,其共通的是经历、积累、沉淀和升华。而写作恰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帮你记录,为你思考。
在通往“不惑”的人生阶段,是时候拿起笔了。不为功名,无关风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