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中,父母要做有很多,生活上、精神上、健康上的,全方位有很多。
然而,做着做着,似乎手就越伸越长,总想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不用猜,结果肯定事与愿违。
引领≠全方位参与
我最近也犯了这样的错,规矩越定越多,我的身份也越来越多,在假期中,我成了孩子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还兼着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
累吗,占用时间吗?
累倒是不累,但是挺占用我自己的时间是真的。
那效果呢?
总体来说进度很慢,推进速度如蜗牛。孩子总觉得妈妈不是老师,学习过程中会有打折现象。
所以说,我这样全方位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中,会让她有一定的压力和无奈,也会觉得非常不自由。
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别的孩子可能没有这种情况。
针对她这种情况,我需要退出一点。可以一参与起制定她的学习计划,并监督执行,自己不亲自上阵去教了,毕竟我不是专业的。
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
关注习惯大于关注成绩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工是不同的,侧重点自然也不同。在育儿中,我会不自觉地关注成绩多一些,似乎让自己成了一名家庭教师。
关于成绩,学校的老师是专业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配合老师,监督完成即可。
家庭里的教育,应该侧重于那些不能被取代的。
比如营造一个好的家风,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着关爱、感恩的环境中成长。
比如多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从吃饭、睡觉、打扫自己屋子的卫生这些小事开始,让孩子执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再比如,引领孩子每天制定计划,并有条理地完成。每完成一件事,就可以增加孩子的一份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自觉的意识。
还比如,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拿出固定的一块时间,不开电视,不看手机,不干杂事,只是各自读书,且日久天长地坚持。先不说其他,只这种宁静的环境,就能培养各自的专注力。
冯唐曾经说过,现在的家长与其花大钱把孩子送这辅导班那培训班,不如先从小事培养,让孩子尊老爱幼、自立、感恩。
育儿不能是生活的全部
虽然我现在属于自由职业者,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多,还好我没有把带娃当做生活的唯一。
我每天依旧坚持早起、读书、写作、练字、上书法课,依旧拿出时间来做深度思考,也依然会和同频的朋友交流沟通,在观点碰撞中破除自己的局限。
是的,我很忙。
但是我的效率手册上会写上陪伴孩子的具体内容,可能是一起预习一堂课,也可能是一起看一个电视节目,还可以是一起外出散个步,睡前一起看两集《爆笑中国史》。
但是,这不能阻挡我会越界。
我可能会随时提醒她,放下手机,然后问,口算做了吗,单词背了吗,课文读了吗?一不小心就成了唠叨妈。
而孩子呢,也会因为沉浸而超出约定的看手机时间,最终会点起了当妈这头的无名火。
当孩子哭诉说,我喜欢里面游戏里的朋友陪我玩的时候,我也才惊醒,孩子确实没有多少玩的项目。
当然,玩也很重要。伙伴,也很重要。
育儿毕竟是一场旅程,是一场生命的陪伴前行,有风雨也会有阳光,有喜也有怒,所有这些都是过程而已。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做那种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的妈妈,然后当孩子的发展成长不如你愿时,你会委屈说,我把所有的青春精力都付给了你,你就这样报答我吗?!
女人的自我成长,属于生命的每个时刻。在生命的任何时刻,都要自我滋养,不限成长。
我们,各自不越界,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