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
这学期担任分校的美术课老师,在给学生上美术课时,发现部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当学生没有那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那学生所表现的就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去接受美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得到的知识往往便是肤浅的、表面的,不能深刻、扎实地掌握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老师想要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则需要发挥现有的条件,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来锻炼意志力,自觉树立学习目标,克服困难,努力奔向自己所定的目标。
为此,在结合学校条件和学生特点后,主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
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及经济等各种原因,在美术基础啊上有所差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
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表达和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除了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外,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一步步培养起对美术课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培养起来了,学生在学习上也就更加事半功倍。
除了教学模式的变化,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以鼓励为主。部分农村学生在美术创作能力上基础较差,在作品的完成度和美观度上可能并不高,但是不应该去批评,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让学生找到自信。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
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
积极性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起来。这样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也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地为孩子们服务。我们要用师者的真挚及诚恳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更多地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从作业中找寻学生的点滴进步,从作业中品味学生的内心世界,多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