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过中学的人,古文第一课就学的是《论语》。《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集结,中国古代文人的必读书。
黑格尔认为,如果《论语》没有被法国人翻译成西文,孔夫子的形象和地位还好些,《论语》只不过是一些不成体系的道德训诫。
美国儒学代表郝大维(David Hall)则提出,《论语》里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审美取向”的,而不是“道德取向”的。在与子路、冉有、公西华谈论人生理想时,孔子赞许的是曾晳的春日里在河里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论语》中确实有很多道德训诫,但是孔子最高兴的时候是谈论音乐,探讨《诗经》。同时期的柏拉图则认为诗人根本没有存在的地位。所以才说孔子倡导的是审美人生。
《论语》为什么没有系统性?在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个人著书立说的风气,孔子之前的六经,多数作者不详,或托名古代圣贤。《论语》本身是在孔子去世后,弟子集会时回顾老师的过往,而逐步形成其雏形,因而只是片言只语或生活片断。这跟佛经“如是我闻”有相似又不同,佛经是有意识地整理思想体系,而论语更象“口述历史”或追思录。
由于极少描述完整的场景,缺少语境和上下文,让后人产生不同的解释,反而使简单的话更加难懂,要想读懂《论语》,就不能死抱着这一万五千多字,而要尽力还原当时的场景。这样也有一样好处,在运用的时候,也可以脱离开原来的场景,有了更广阔的阐发空间,让传统经典发挥出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