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音乐史来看,瓦格纳可说是数世纪以来的一个集大成者,他也和贝多芬一样,代表另一个时代音乐风格的开始。他将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综合成一个理想的整体,使歌剧的主体更明确。瓦格纳相信,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他降人尘世,完成“神”的使命,而他所创造的音乐与论述,便是“圣经。
一心想将“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结合”的瓦格纳,独创出与“歌剧”有别的“乐剧”,强调乐剧是音乐与戏剧融合的产物,扬弃咏叹调和宣叙调等传统的歌剧技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绵延而优美的戏剧式“旋律”。早期瓦格纳的作品,仍未脱离传统歌剧的形式,直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发表后,乐剧形式得以确立。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称为“主导动机”,即是用音乐来刻画主角的心理情感(如同布袋戏里为主角量身订做的主题曲,以说明主角的个性和主张,每幕只要音乐一出现就知道主角的想法)。
瓦格纳并不满足于声乐本位的歌剧,而采用柏辽兹和李斯特创立的标题音乐,此概念是从巴赫和贝多芬那里流传下来的最复杂的器乐作曲技巧。瓦格纳加人文学与哲理的各种新态度,撰写其主张的新歌刷。他企图将歌剧处理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如同现代的表演艺术概
念),他亲自撰写情节、台词,然后为其谱曲,扛下剧作家、诗人和音乐家的全部工作,呈现音乐文化的整体艺术。在音乐中,他又给予新的、自由的和声与对位法,创作新的管弦乐法,使音乐的表现力突然增大。至于作曲上的新技巧,承袭柏辽兹、舒曼、肖邦和李斯特之后,瓦格纳又大胆地往前迈进。此不失为音乐史上创作的大转机。
他第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是《漂泊的荷兰人》。这在音乐史上是革命之作,瓦格纳的音乐理念与条顿式的管弦乐法,与大歌别的能旋律特性,和传统歌剧的分段结构针锋相对。此剧将一切压倒性的悲剧力量加诸在主角荷兰人的身上。他因为遭受天谴,而必须水远谁浪迹四海,寻找一个爱他至死不渝的女人。这个不祥的题材,刺激了瓦格纳的想像力,使之发挥到白热化的地步。荷兰人第一幕的独白是心理刻画的杰作,音乐效果使他的幽灵船通真活现,实在是一部歌剧史之中的奇作。
1845年《汤豪舍》完成,瓦格纳称之为“浪漫主义大歌剧”。故事根据两个传奇写成,一个是中世纪骑士汤豪舍,因厌倦了和女神维纳斯的感情,而前往罗马请求教皇原凉他享乐淫逸生活的故事。另一个则是出自于骑士海因利希·冯·奥夫特丁根在瓦特堡的歌唱比赛中,得到魔鬼暗助的事迹。瓦格纳将汤豪舍与海因利希两个角色融合为一,并且新创了伊莉莎白这个女性角色,来与维纳斯对比一伊莉莎白代表精神之爱,维纳斯代表肉欲之爱。
1848年的《罗恩格林》,则是瓦格纳的一个转折点。此作跨出大歌剧的传统,逐渐迈向《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及《指环》系列之类型的乐剧。这些作品剧情绵延不断,主角彼此对立,带来一波波强大的高潮。瓦格纳所创造的高潮都是耐人寻味的,善者得胜,却不表示从此幸福直到永远。终幕的音乐在鲜明的序曲之中就已经隐约出现了,实在是极尽浪漫主义之能事。而其中,撼人情绪的力量在歌剧里更是一大创新。
1859年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描写的是致命的吸引力对恋人因爱而遭横祸,最后他们的爱获得升华。全剧只有6个主要的角色,管弦乐团的规模也算正常,除了有个地方用到12支法想国号。但演出(特里斯坦)一剧挑战之大,当时空前,至今罕睹,瓦格纳创新音乐语言,赋予管弦乐团更重要、目标更高的任务,两个主唱所需具备的耐力、境界与音量也是空前的。《特里斯坦》的和声以半音阶为基础,根本改变和声与张力的处理方式。自从1865年,《特里斯坦》在慕尼黑首演以来,就在歌剧世界占有独特的地位,是指挥家、歌唱家、导演、歌剧院本事的试金石。
1867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此剧的主角不是在全剧结尾成为名歌手的青年法兰哥尼亚骑士史托辛,而是补鞋匠诗人萨克斯。萨克斯想娶年轻美丽的伊娃,自卑地想学史托辛那般自由横决,但却不能。这种所求不获、酸甜交加的处境,赋予全剧一层特别的心理深度。全剧的音乐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一样,是瓦格纳对自己本身的投射。他将自己化身为萨克斯,一部分的感情则投射在史托辛身上。史托辛终生不顺遂,但却在一片批评声中获胜了。这正是瓦格纳自己的写照。直至今日,每年的7月,在拜罗伊特剧院例行举行的瓦格纳音乐节,压轴的剧码即是《纽伦堡的名歌手》
瓦格纳毕生的扛鼎之作,首推1875年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是他耗费23年才完成的4部曲。艺术家对作品的投资之巨,及所造成的冲击之大,着实是非常罕见的。《指环》是瓦格纳时代经济、政治、社会现状的寓言。19世纪大歌剧,也至此达到最高点,其故事以争夺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主轴,发展出错综复杂的情节。最先应验诅咒的,便是获得指环的法左特兄弟,先是兄弟残杀,后哥哥法左特惨死,获得指环的弟弟法夫纳也被齐格弗里德所杀,经过一连串的斗争厮杀后,这个庞杂的故事最后毁灭性地结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再度回到了莱茵的少女手中。
《指环》一剧是倒着写的,《众神的黄昏)先在1748年落笔(原题(齐格弗里德之死》】,其次依序为《齐格弗里德)、《女武神》、(莱茵的黄金)。瓦格纳称此四作为“诗”,4部诗花去他4年的时间,而剧本于1853年出版时,音乐还全无踪影。次年,瓦格纳完成(莱茵的黄金)的总谱(他称(菜)剧为“序诗”),然后依序谱完另外三作的音乐:《女武神》(1854-1856)、《齐格弗里德)(1856-1871)、《众神的黄昏)(1869-1874)。《齐格弗里德)一剧在1857年中断,1869年续笔;其间12年中,瓦格纳还写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与《纽伦堡的名歌手》。
此剧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不论就音乐还是戏剧、文学的角度来看,皆具备了无可言喻的艺术价值。尤其在长达23年的创作过程中,丝毫不见瓦格纳作品前后不统一的现象。其晚年圆熟的技法,始终贯彻德国文学中“爱即忧伤”的思想;以巧妙的乐曲铺陈,将爱情救赎的意识彰显出来。
1876年的夏天,《指环》举行了全套的首演,地点就在瓦格纳特别为此兴建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浪漫主义歌剧之王的冠冕,围绕在(指环》的万丈光芒下,终至结尾《众神的黄昏》,才热闹落幕。尽管当时乐评褒贬不一,但英国的剧作家萧伯纳·(GeorgeBemard Shaw)却给予了它最高的荣誉和支持。
(指环)一剧在拜罗伊特首演后,瓦格纳转向创作他最后一部大作《帕西法尔》,此作远在1857年就有脚本草稿,1822年《帕西法尔》完成,瓦格纳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半音阶风格,运用得更加精妙,主导动机的运用也比《指环》更有机浑融。此剧配乐的手法极为醇雅而透明,音乐线条绵长,是为拜罗伊特的音响特质量身打造的。《帕西法尔)这个“至愚”的故事,充满宗教寓意但以戏剧方式表现,并没有瓦格纳以暂学立场谈论宗教时的那浮夸潤调。182年,瓦格纳完成最后一部作品《帕西法尔》之后,生命程也将到尽头。防疫力竭的他,远赴成尼斯修养身心。而哪时,瓦格纳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已获得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