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又是一年秋收季,蛙鸣稻香里,又想起袁隆平爷爷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之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袁老年近90时,仍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实验,但其实他家境很好。
祖父袁盛鉴大家族出身,在清末科考中过举人,是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其父袁兴烈是小学校长和督学,其母华静是扬州大户人家的小姐,从小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在这样的家境下,袁老却毅然选择了更苦的路,这不是任性,而是父母自小就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忧国忧民”的种子。
袁老很小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没过多久,因为社会动荡,他们一家迁到了汉口。
因为当时粮食紧缺,所以袁老幼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从天津带回来的大米。
袁父还特别向他们介绍,这个好吃的大米来自鱼米之乡鄱阳湖。
也许从那时起,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大米就留在了年幼的袁老心中。
袁老6岁那年,袁母带着他们去汉口附近的神农洞祭拜。
袁隆平不解,问母亲,为何大家对神农如此虔诚?
袁母说:因为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神农教人们种出来的。而且5000多年前,人们缺医少药,饱受疾病之苦,也是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为人们解忧。
年幼的袁隆平听了母亲的话,恭恭敬敬的向神农行了礼。
这个故事,也让袁老记了一辈子,第一次在他心中种下了学习农业的种子。
再后来,在田间地头游玩,亲生感受着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植物,母亲告诉他:我们餐桌上的粮食是土地里长的,身上的衣服也是土地里长的棉花做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
母亲的话,让袁老对生存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和归属感,也渐渐坚定了他内心的信念。
就像袁老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的: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是啊,要成为一颗好种子,阳光雨露少不了,而人要成为一颗好种子,家庭教育很重要。
袁老幼年时,袁母就亲自教孩子们英语,所以袁老虽然不曾留过学,却英语流利,能够看懂英语文献。
袁老也曾在信中回忆: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正是母亲的启蒙,给了袁老看世界的眼睛。
袁老生活的年代并不平静,在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无论搬迁到哪里,袁父袁母第一件事就是帮孩子们联系学校,袁老光是小学就换了3所。
袁母给儿子讲尼采,讲失败是成功之母,教会儿子不怕失败,百折不挠;
给儿子讲狐狸偷鸡却吃多把自己卡住的故事,告诉儿子要节制欲望。
正是这种日用常行的教育,让袁老在实验一次次失败中不灰心,在有人建议可以把专利卖给国家时不动心,同时注重养生,91岁时还能下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袁老简朴一生,却如他所说:做了一粒好种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换个角度,从一粒种子,也能窥见一生。
这一期,让我们从一粒种子说起……
孩子们会发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