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完彭小六的书,刚刚又报了他21天的知识管理课程,一是希望了解一下“六神”的知识管理心法,二是学习一下人家开发课程的思路。上周提到的行动基本都已经落实,本周开始进入主题阅读。第一个主题我定位在“如何通过逻辑思考力分析并解决问题,并能够将经验转化为生动、有趣、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这个主题的进行需要我进行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需要我进行大量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的理论知识输入(我个人在这个方面的基础需要进行提升),第二需要我将书中的商业化和经典性实例转化为生活中真实发生且大家喜闻乐见的实例,第三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方面的筹划,将这些实例用通俗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的第一本书便是这本《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本书如同李忠秋老师的《结构思考力》一样,满满都是干货,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能够给我以启示:
一、了解了麦肯锡的咨询专家在解决问题的流程:
1、发现问题,先分类,看问题的本质属于哪种类型;
2、将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
3、找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
4、运用情景分析法,评价替代方案;
5、选出最适合的解决策略,并采取行动。
过程流程化的优势在于建立思考模型,将变化的问题的解决思路明晰化和固定化了,解决起来就会更为高效。在团队沟通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且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明晰了很多概念。之前从来没有发现概念的重要性,也没有关注过概念的定义。但是阅读之后我发现,对于概念的误读或无意扭曲,会影响最终结局问题的方案。例如:什么是“问题”?我们常说出了“问题”,要解决“问题”,但是却从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意义。作者认为问题的本质就是“理想和现实有了落差之后必须被解决的课题”。有了这样的定义,我们就会想要去寻找这个落差在哪里?这个落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采用哪些方法才能解决这个落差?又比如说,我们要考虑“是否应该带伞外出?”如果我们将它作为一个问题的话,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要不要带伞或者要不要外出。但是实际上,问题的本质并不在此,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本质其实是“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雨淋湿。”如此一来,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就会一下子多了很多。所以,概念与本质对于分析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三、解决问题的原点在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小六的书中将知识按照2*2矩阵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一是舒适区(知道自己知道);二是探险区(知道自己不知道);三是宝藏区(不知道自己知道);四是盲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显然,处于盲区是最可怕的,因为,你从未发现的知识也不会去主动获取。问题也是一样,想要解决问题,首要就是发现问题的存在。所以,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呢?不妨试着问自己如下问题:
“现状与期待的状况之间有无落差?”
“现状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是否觉得哪个部分进行得不顺利?”
“是否有些事情未达标准?”
“有没有哪些事情不是你原先期待的状态?”
“若置之不理,将来是否会发生重大的不良状态?”
这些问题都是基于问题的概念而提出来的,便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本书的架构十分严谨,分为三个大部分,一从发现问题到想到解决策略;二情境分析,提升解决质量;三麦肯锡的强项:分析(该部分还提到了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其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环节提供了大量已知的模型,并且与MECE原则相结合,做了很好的范例。这些部分将来是需要进行精读并且改造,为我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