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每天都需要和小朋友打交道,每天接触到不同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语言,气质,一举一动都带着自己家庭的印记,这些点点滴滴组成了他们行为习惯,也就是每个孩子的教养。
我喜欢观察捕捉一些细节。
同样一件小事,每个孩子的反应因为家长的养育方式不一样,结果不同。
比如,在一个小朋友的玩耍空间,有很多玩具,大的小的,各式各样。选择同一年龄段的孩子观察,一般有几种情况。
有的小朋友玩了一会,玩好会把玩具放在原处,摆放整齐。不需要大人提醒。有的小朋友玩了以后,会随意乱放,但是经大人提醒鼓励,会把玩过的东西整理好。还有一类小朋友,玩过玩具,压根就不会收拾,大人提醒也没用,依然我行我素。
这三类小朋友一般出自三类父母。
第一种父母,很注意平日的习惯。在家里和公共场合都已经形成习惯,认为自己玩过东西要自己收拾干净。所以日子长了,形成了好的习惯。
第二种孩子父母很随性。对孩子的要求没有一贯性,一致性。所以孩子的行为也表现出随意性。需要父母引导和叮嘱。
第三种小朋友,完全是放任自由。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听之任之,认为约束和压抑破坏了孩子的天性。
其实,无论哪种父母何种理念,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社会生活里,有教养是种社会共识。所谓的教养,简单的说就是让别人舒服,喜欢,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说说身边一个亲戚,有一个男孩,八岁。因为是亲戚关系,常有走动。孩子也常常被她带着,偶尔见个面吃顿饭聚聚餐。孩子很机灵,玩游戏,做手工等都很有创意,就是很调皮。按说七八岁的男孩子调皮一一点也很正常。偶尔见一回面,无论他出了点什么捣乱的事出于面子不好说啥,也就忍忍算了。
有一次大家相约去旅行。大家都带着孩子,在一个团队里。这样下来十多天,吃喝拉撒十多天,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众人的目光。亲戚的这个男孩子,一路上的行为,让人侧目。
举几个小例子。大家一起进直升电梯,他只要上来,就胡乱按电钮,搞得大家都有点恐慌,说了一遍两遍,根本不听。拉着带滑轮的行李箱在大街上,他就得像要滑板车一样,找个刺激,猛的一滑,往上一趴。吃饭的时候,这也不吃那也不合意。一起同行的人看不过去,说他两句,他就翻着白眼瞟人家,搞得很尴尬。我觉得是亲戚,就在合适的时间给她妈妈私下聊了她孩子的这些行径,婉转的告诫她,让她意识到孩子的教养有点问题。妈妈的观点竟是这样的“你看看,他就是调皮点,管不住自己,有没有啥大错。。。。。。”
你看看,原来问题出在这里,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一切。父母没有把孩子这些细节当做教养的一部分,认为孩子的天性顽皮,很正常。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当然肆无忌惮。毫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别人舒服与否。
结果旅行才刚刚开始两天,别的几个孩子便不愿和他一起玩。亲戚只好自己带着他,让他跟着大人圈里购物逛商场,无聊至极。一场美好的旅行就此泡汤了。
旅行这是小事,将来形成习惯才是大事。如果妈妈依然不醒悟,不把这些细节提升到教养的层面上,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在学校在社会,哪个愿意与他交朋友呢?谁又愿意一味容忍别人让自己不舒服呢?我想应该没有吧。
一个孩子的教养,与家境无关,也与贫富无关,只关乎生活的细节。
比如.,在路上被人发传单,如果你要扔,请不要当着人家的面扔。.进出公共场所的大门时,如果后面有人,请扶一下门。打电话时,不要急着挂,要等对方先挂。出去遛狗时,不要让狗把便便拉在正路上,并且要自行清理干净。跟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要在盘子里乱翻。坐扶梯时,自觉靠右边站。.未经别人同意,不要乱翻别人的东西。
如此这些行为细节,都是教养的组成部分。也是这些,形成一个人的性格底色。
对于孩子的教养,父母的关注与认识态度起决定性作用。
很多人喜欢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喜欢推脱在事情小,孩子淘气上。却不知道一个小事反复进行,就会培养成为一个习惯,而一个习惯日久天长,就会成为人品质。小孩本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的一些行为父母不加以制止和纠正,他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从而变本加厉。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孩子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不是你的错,但是你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一定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