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小时候看周星驰地电影,有些地方看不懂,只是喜欢看他地幽默。等看懂了,已经长大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欠星爷一张电影票地原因吧。
一直喜欢读书和写作。但不被人理解,因为我从前是练体育的。大学毕业以后是一名工人,所以很多朋友,都觉得我天天不喝酒,在朋友圈里面刷一些书的照片和看书的心得是一件很装逼,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也不乏损友对我鄙视非常。
这让我挺伤心的。你可以不爱读书,但是你鄙视读书这种行为。就是很可悲的,为什么我读书你就要骂我呢?为什么我读书你就要嘲笑讥讽我呢?我实在有点不明白。我以前也喜欢喝酒,但是三十岁以后缝喝必醉,酒疯还不正。所以我就不想喝酒了。但是这个社会里,不喝酒就少很多朋友。我的朋友们也这么认为,这么劝我。高强说我圈子越玩越小。我倒觉得无所谓,因为只要他还是我朋友,就足够了。而且我确信即使我从此再也不喝酒,他一样是我最好的朋友。
人生有三五挚友足矣,我要那么大朋友圈干嘛。再说,我也不想要喝酒的朋友圈,我现在想要喜爱读书的朋友,能够教给我怎样写作的老师。
我虽然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会有人嘲笑文化,不过面对朋友们的鄙视,我也是笑而不语。我无法和他们争辩。‘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想如果我跟他们说,别整天喝酒了,多看书才对。我想他们会更鄙视我。王小波在《三十而立》里讲到一个被整的老师时说,他经历了这么多以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怪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不过我也有我的苦恼,任何一项爱好,当你企图把它变作理想时,喜悦感就会降低,痛苦随之而临。譬如我以前写文章,写不完就扔下。想什么就写什么。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没听说过书单,也没觉得读小说和读纯文学有什么区别。
当我决心当一个写手时,一切都变了。读的书,有些枯燥。写文章,无论有没有灵感都逼着自己每天都要写一点。重复与逼迫是愉悦的最大敌人。可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笑着练和哭着练效果是一样的。
那就练呗。但问题也随之来临了,真的写不出下去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因为我已经开始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了,所以半途而废是十分痛苦的。而且如果失败了,就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每一天闲下来的时间,只要没有读书和写作,都会自责浪费了时间。
不过我想,大多数成功都需要经历如此折磨人的经历吧。努力的人都需要心灵的鸡汤。罗永浩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到过,他高中学历,想去新东方当老师本身就不占便宜。更何况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他便在一座山上租了间房子,买了一堆励志的书堆在门口。每当他想出去放纵的时候,走到门口就会翻两页励志书,然后顿时鼓起了勇气。大骂自己混蛋,脱光衣服跑回去读书。
我这两天也有点写作上的困难。属于老毛病了。小说编不下去。于是晃晃悠悠,书也没看,除了出去踢足球,就是在家瞎看网页。不过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收获颇丰。这部电影叫做《午夜巴黎》,百度里有介绍说,这是好莱坞知识分子伍迪.艾伦拍的一部直击文青心灵的电影。
果然一开始就吸引我,直到电影的最后。这部电影承载了许多文青的梦。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为好莱坞写剧本的男青年,他和富二代女友一家来到了巴黎。巴黎是欧洲很多小说家梦寐以求的城市,海明威还曾如此形容这座城市:“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男主角最崇拜海明威,所以他也特别喜爱这座城市,想在这座城市找到灵感,可以继续他写一部小说的愿望。没想到,他和女友在巴黎时遇到女友大学时的暗恋对象和他老婆。女主不顾男主的反对,约定四人同游巴黎。在一次酒后,男主实在不愿和他们去跳舞,而一心想感受真正的巴黎文化,所以与三人分道扬镳,漫步在巴黎的街头,没想到迷了路。午夜钟声响起后,他穿越了,遇见了海明威,毕加索等大师……
这部电影何以让我着迷呢?正是因为男主角的梦想契合了所有文青的梦想,所以开头便有了代入感。而随着影片的深入,镜头里那些文学巨匠的对白以及剧情蕴含的幽默都让人增长知识,并且巧妙的消除了历史的沉重感。
看完以后强烈激发了我的阐述欲。加之一直以来朋友们对我的嘲讽。让我十分想在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聊聊这事儿。该文章没有中心没有思想,只是想单纯的聊聊爱好和坚持爱好实现梦想的事儿。
这种写作状态也是无比轻松地。估计写了没什么用,权当帮自己调整心态。不过退一步讲,把灵感记录下来,总归是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