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幅图后,是否能成功地一笔连接九个点,坦白说我没能做出来。不过如果大家看到我文章的题目后,也许能连接出来。(答案见文章最后)
我想我没做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我没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而没能打破自己思维定式最重要的原因是活了这么多年,总被很多约定俗成和一些固有的规定、思想给禁锢了。我想很多人应该也一样。
其实触发我写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Sarah Gray将一个短暂的生命获得了永恒的意义。她在怀着双胞胎的时候就被告知其中一个孩子的情况不乐观,会夭折。果不其然,先天缺陷的Tomas(其中一个婴儿)七天后夭折。其实这种是社会上屡见不鲜,平时的处理方式都是抢救或者抛弃,然后就是痛哭……但是这位母亲却做出了一个很感人的决定——将Tomas的遗体捐赠给器官研究机构。
也许Sarah Gray的这种举动会让人觉得冷血,一个还没出生的婴儿就判他死刑,她真的是他妈妈吗?但她却打破思维的定式,以一种新的视觉和思维看待Tomas,而不是将他视为病患者。夭折后的Tomas,脐带血被运去杜克大学,肝脏被运往细胞疗法公司,眼角膜运往隶属于哈佛医学院的薛本斯眼科研究所,视网膜运往宾夕法尼亚大学。
Sarah Gray的决定让我的思维有了一种新的洗涤。让我深思了很久。这就是不同高度的人看问题和想问题的角度。所谓的高度并非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Sarah Gray不过是一位普通母亲,可我欣赏她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我并不认为这种方式是冷血亦或冷漠,相反我觉得Tomas并没有死,而是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存在着。他也将为医学做出很大的贡献。
其实Sarah Gray的这件事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这个社会,或者说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似乎都被一个无形的高墙围成,而思维的交流也会因高墙而停滞陷入死循环,于是就有了约定俗成、就有了墨守成规。
就像很多的工作和做事方法,一届一届地传递下来,每一个前辈都是这么做的,于是我们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每个人都是这么做,毋庸置疑,我们就缺乏了一种跳出这个圈子去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来解决的勇气,接受了这种套路跟思维模式。
所以为什么我们总是说缺少创新的意识,没有创意。我想主要是我们思维早已形成定式,不愿也懒得去打破,不愿去做过多思考,只想着将事情完成就好,省时省力。这种感觉真的有点像《肖申克的救赎》里,Red说的“被体制化”。
阅读也是。很多时候看书,我们大部分都只停留在看、书,阅读着文字,将整本书的文字看完就算看完了书。可是我们并没有去吸收书里的精髓,将那些精髓变成自己的东西,让书中的观点去影响自己的思维。所以看多少本书都跟没看一样,时间一长就什么都忘了。
所以当我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妨跳出问题的本身,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以一个俯视的角度的看,也许我们会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