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我们一直在被教导要成为什么、要做出什么、要实现什么,唯独没有学过怎么做一个人,并把他人当成人来交往和对待。我是谁?我来自哪儿?我要去哪儿?这最简单的问题里包含着对“我”的思考,而“我”首先是个人,相对于”我“的“他们”,首先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是人。
1
某天有位朋友给我发过一个入群邀请,告诉我群里都是微信好友过千的。之后群里会专门发一些软文和内容,只要群里的伙伴们都转发到朋友圈,就可以拿现金收入,挨个发红包。
这位朋友跟我说:现在的流量都在朋友圈里,要好好利用嘛!
听完这个,我立马就退了这个群。后来我也拉黑了这个朋友,当然不只是朋友圈转广告这个事儿,却也有点关系——我感受到了别样的企图,而我不想被利用。
不知道那个群还在不在,还活不活,我肯定是不关心的。流量确实都在朋友圈里,那都是一个个朋友、一个个真实的人,是因为的信任才成了好友,怎么可以把这份信任去换自己好处呢?
他们不是流量,他们是人,怎能被当成流量来算计?
2
当初实习在学校的招生办,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看到是一位负责招生的校长助理,非常能说会道,拉了一帮家长在一个教室里,唾沫横飞。
犹记得他所说的:我们学校采用的是订单化的教学培养机制,入学以后呢就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定向培训,学成了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
不知道那一批的家长有多少决定了将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又有多少孩子真的完成了“订单式”培训之后找到了工作。我只知道后来做过的一个统计:在学校上一届的毕业生中,有85%的同学工作不是对口专业的。
大概这“订单式”培养的话术比较容易打动各位家长们吧!这可以让他们的孩子获得一个似乎可以确定的未来。
可他们不是订单,他们是人,需要自己的成长路径!
3
发明流水线的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每次只需要一双手,来的却是一个人。”是的,在高度分工的流水线上,一个人的价值只是一双手。
事实上,就在创立流水装配线的第二年,福特就向工人支付8小时5美元的工资,在当时平均工人日工资不到2美元的情况开出如此高的报酬,除了拉动消费的考虑之外推动的更是一种“赎买”的思想:通过可以量化的标准来买断一个人的时间,用角色割裂他的身份——在八小时里,他不是谁的父亲,不是谁的儿子,不是谁的亲人,只是一双手。
这样的思路其实一直传承至今,也影响了很多人,只是标的变了:从一双手到一张嘴,再到一副模样和一系列的关系……所谓雇佣,就是把组织和个人对立的设计——组织需要的只是人一部分,买这一部分就行了,其他最好都不要;个人也都很快适应了,知道自己只要做好一部分就行。
于是有些人一方面会挂掉那些推销电话,一方面每天非常勤奋的对着陌生人说着话术;
有些人一方面在各种场合激情澎湃的推销着一些产品,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说千万不要相信;
有些人会把质量好的产品藏起来给自己身边的人和熟悉的人,却会极其殷勤的将那些质量很差的产品推销给陌生人……
太多太多了,因为人被割裂后,那些恶是“一双手”做的,那些谎是“一张嘴”说的,每个人就都会心安理得了。
至于被欺骗并伤害的,别把他们当成人不就行了嘛!
可以说,这种雇佣的赎买机制是问题的源头。一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他们不是雇员,他们是人》一文中提到,“对于任何组织而言,伟大的关键在于寻找人的潜能并花时间开发潜能。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尊重,这里的开发潜能很可能被理解成仅仅为了组织的绩效而把人视为使用的工具。只有恢复对人的尊重,才可能真正把人的才能释放出来。”
对人的尊重,首先就得把人当人看,不是一双可以赎买的手,不是一张可以雇佣的嘴。
他们是人,完整的人,而健康的组织必须依靠完整的人才能构成,才有“人味儿。”
4
如果让你介绍你自己,你会怎么说?
在我所见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介绍自己来自什么公司,特别是有些知名度的。
当然也会介绍自己所处的行业、工作职能等等,职级高的当然也会说。
很少有人会说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除非和工作相关,比如:”我是个读书人。”“我喜欢弹吉他。”“我爱画画。”
自我介绍是可以精心设计的,可多数人把自己这个人给设计没了——他们只留下了一个头衔、一个职能、一些可能的用途。
别人记得他也只是记得了“这人或许对我有些什么用。”
很多人在参加了很多活动后成了“脸盲”,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打算去认识一个人。把人当成一个符号、一个功能来记多简单呀!不需要去直视对方的眼睛,不需要和对方握手或者拥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交流……只要客套式的寒暄和礼貌的微笑,再递上一张名片就行了。
可这么建立起来的关系真就用得上吗?肯定有不少人在后来收到一些需要支持帮忙的信息时会一脸懵逼——这人谁呀?
这里有个聪明的技巧:记下新认识人的场景,标注那些和符号之外的要素——穿着、搭配、讲的话……等等,于是当给你一个消息的时候会让你很快想起他是谁。这是一套很实用的技巧,因为技巧的背后是把人当人看了,至少多了一些。
只有人和人之间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为人和人才能对等。职能和职能、功能和功能之间或许可以对接,但要么是在之后补上了对彼此作为人的认识,要么只是一次利益层面的交换,一次生意,简单直接一点,没必要谈感情。
在和人交往的方面,有些东西是守恒的,比如时间。据说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数目极限是150人,除了从人脑进化的角度可以诠释外,算一下人际交往所需的时间也能佐证——每一个人,都需要花时间来用心交流。
所以,看看通讯录,看看微信好友数,有多少人被当成人来看待了呢?
他们是人,不是号码,不是ID,不是在某个公司干什么的某某,而是曾和你有过关系的人——在某个场域、在某个时间、因为某个人与话题。
5
他们是流量,那是因为对你的关心和认同,才愿意在你的朋友圈里关注你发布的信息。但他们首先是人,需要你表达你真实的态度、传递有意义的内容,而不是利用这份信任来进行误导和欺骗,只为自己的利益。
他们是客户,需要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给予你相应的回报。但他们首先是人,需要你带着敬意去为他们创造价值,去得到他们的认可。
他们是员工、是同事、是合作伙伴,拥有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首先是人,需要被关心、被体贴爱护,而不只是被当成一个工具。
他们是ID、是名字、是角色,活跃在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里。但他们首先是人,有着自己的风格、喜好、特点,需要用心交流,需要聆听并去接纳彼此。
他们首先是人,这个似乎最简单的定义恐怕值得每个人重新学习一下。把他人当成人,也要把自己当成人,一切需要从对人的尊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