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国平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的日常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据说最高境界是无文字之境,真正的高人如同村夫野民一样是不读人间之书的,这里姑且不论。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毫无兴趣。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对书籍产生热烈的向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回忆他的童年时所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的表达了读书欲初潮来临的心情。一个人在早年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来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和预示了他的精神素质。
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及粗略地把天下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边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貌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不可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是不必读的,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三是必读书。所谓必读,就是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