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的《北大授课》
余秋雨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文章总有让我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当然,这样的文章也很多,比如某青年历史发明家系列,余先生认为这样的叙事方式是对传统教条书籍的反叛,不会成为主流。问题在于现在的官方叙事语言有问题,他可以做语言培训,教人去除语言中教条的、刻板的、无用的部分,返璞归真,重现文字的魅力。我读余先生的文章,能感到文字的厚重、沧桑,还有一种着澎湃的感觉,充满了魅力。
书中记录了余先生就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与学子们的交流,许多观点对问题剖析深刻,又能在我的世界观中得到印证,让我不禁想“果然如此,偏偏我却没想到”,余先生的思想深度是我所不及的,而且中间恐怕差了一个“远远”。
我的一个老师曾经讲,一个人不停的看书,文的理的历史的地理的计算机的,不论什么书,只要看的足够多,到一定程度,会悟到同样的东西。走到一定深度,文理或者说什么知识,内核是相通的。
读余先生的文,能深刻感觉到,余先生是触到那个内核的人。但是,遗憾的是,或者说带着我一点小得意,余先生终究是缺乏了一点理科的思维,没有达到至臻完美。这里我想,有些事情用逻辑思维分析会简单直接,而从人文角度看会拐很多弯。比如,余先生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他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我认为,人类进步的两条主线是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而制度的完善依赖于制度的进步。东汉末年,英雄如天上的星星般璀璨,他们怀着理想奋战,却困于历史的进程中,找不到答案。那时,士族走向没落,寒族还没正式走上舞台,社会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坚力量,所以混乱。那时,造纸术并没有普及,生产力的水平也不足以让普通人家支持一个学生脱离劳动而读书,所以寒族只能是星星点点的力量,直到学习成本降低,大量的学子能够读书,寒族的力量才压倒士族的力量,开启了第二帝国和文官政治。说这些是想说,科技的发展水平,影响甚至决定了制度,这里的制度,我们可以称作文明。而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文明,就像一个系统框架,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迭代演变,而文化是文明的外延,是基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事实上,互联网文化就和之前的文化不同,而互联网文化在web3.0之前和之后又是不一样的,根源就是科技的进步。
2016年8月3日新增
读完《北大授课》,我明白了,我和余先生说的文化不是一个东西,所以也不存在对错,都不是一个体系。比如,我认为,不随地吐痰就是有文化,而余先生应该会认为,有精神内核,会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才算入门。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对于文化互相标榜,最后陷入小圈子的孤芳自赏,里面的感情至美而又极脆弱,于是总是感慨文明易被野蛮吞噬。
文化应该是植根于土地的,也许不那么美,但是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