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我
前两天还有人在群里问,要用什么结构和方法来做自我成长。
答案很简单,就是“自我”和“接纳”,以及“自我接纳”。说了却等于没说,为啥?主要是太抽象,虽然属于口水话,却很不接地气。
自我,是哲学和心理学术语,人们都很熟悉。自我却不好理解,张德芬写了本书名叫《遇到未知的自己》,一书是借鉴哲学入门书《苏菲的世界》而创作出来的,风靡一时。实际上,自我并不是想遇就能遇到,因为自我是深藏在我们的头脑中,心智中的一种现象,时不时能清晰感觉到。
以前参与我们的萨提亚沟通工作坊的小伙伴们,他们常常在萨提亚精妙的沟通情境里,与那个不熟悉的自我相遇,比如在不同的身体姿态里,找到自己和他人的异同;在不同的语境里,发现自己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在奇特的两人小组和三人小组的互动里,发现自己那么希望摆脱孤独和忽视。沟通工作坊的很多生动的体验里,小伙伴都会纷纷感慨要做真实的自己,就是因为体验到了内心深处长期被压抑的需要。
这次第三期萨提亚模式的研讨的小伙伴们,与第二期非常相似,抱着更多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走进萨提亚的学习。从自我价值和自尊的梳理,大家喜欢萨提亚那种高调地说——“我很好,I am OK”,“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奇迹”。
回想起来,在我们过去成长的人生里,我们长时间都处在认识自己的“不完美”,强调批评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进步的人生理念里挣扎。凭心而论,不要说成功的感觉,稍稍自我表扬都会让人有浮夸的嫌疑。萨提亚倡导的自我价值 和高自尊,自我资源的发现,改变与转化,仿佛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成功。这是一种希望和力量,瞬间就点亮了第三期A班的小伙伴们——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更多的一致性,改变分分钟就出现,且人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这就是萨提亚的思想的魅力所在。
而B班,我们注意力更多放在了萨提亚有趣的整合治疗的工具——冰山、家庭重塑和个性面貌舞会,全都是心理治疗方法中最整合的高级技术,不仅复杂和先进,而且很有趣。
自我探索的利器: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其实并不是萨提亚总结的,而是她在实践中不断操作,也许有幸跟她工作20年能听到她的原文。可能由于萨提亚过余感性吧,对于理论总结的兴趣太小,冰山是她的学生和同事约翰.贝曼总结出来的,现在也是80多岁的贝曼就被称为冰山老人。
比起弗洛伊德的自我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冰山实在太深厚了。冰山,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与自我相遇的利器:家庭重塑
当我们跟哲学家一样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时,常常会有不少的惶恐和忧虑。
实际上,家庭就是世界的缩影,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家庭,要想认识自我,明白今天的自我是如何造就的,必须要回到原生家庭,回到那个给我们提供DNA,提供潜意识,提供元认知,提供认识世界本元的地方,最需要还原的就是家人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自从弗洛伊德时代,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在做这件事,挖掘0-3岁的早年经历。通常都是来访者单一的角度来回忆和自我剖析。萨提亚时代她就大胆地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到经由他人而来的自我,则更为清晰。
我们这一次通过研讨《与自我相遇》的家庭重塑的真实视频,我们一起去感受了身处在11个孩子的家庭结构里,从父母和每个孩子,包括那些我们平日认为夭折所以不重要的孩子的角度。这种立体而深刻的体验,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萨提亚会写《家庭如何塑造人》和《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当我们一起去经历后来成为亚洲最好的家庭重塑师赖杞丰博士的沟通雕塑和家庭规则,大家神奇的发现,他们家的那些混乱和恩怨,多么似曾相识,就象演绎的我们自家的故事。赖杞丰在家庭重塑里的,一直厌恶和回避那个代表自我的男孩。当我们看到,赖杞丰在自我的其他部分(智慧、勇气和理想)的支持之下,去揭开遮盖自我的毯子,最终接纳了自我。那一刻,我们的眼睛都湿润了,因为我们终于看到自我被接纳的瞬间。
家庭重塑的全过程,让我们在场研讨的所有人都同时明白,自己接纳其实不并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是陈浣洁,一个双胞胎的妈妈,关注家庭和孩子的心理学人,在太阳岛心理家庭中心工作,家庭成长教练,家庭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