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们好,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是《输出式阅读》。
你最近读了什么好书,能给我讲讲吗?
当突然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假思索地流利回答吗?就算书确实认真读过,但是想要马上说出书的主要内容,可能很多朋友还是会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甚至有些朋友根本不记得书里到底讲了什么内容了。
本书作者提出,读一本书后,能进行有效输出,才算是真正读完。因为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经过多次咀嚼和反刍,能够解释给别人听的时候,我们就初步具备了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而为了进行有效输出,理解书的内容是基础。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书中内容呢?
读完一本书却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可能是因为没有掌握读书的技巧,比如在读书时懒得做笔记,或者是没有养成读书的同时进行思考的习惯。如果作者说什么就全盘接受,或者认为印成白纸黑字的就一定正确,读书的过程无非就是把别人咀嚼过的甘蔗渣又再嚼了一遍。
读书的同时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书的内容。也应该带着目的读书,要明确自己读这本书是为了弄清楚哪些方面的知识。读书的时候直奔目的而去,对书中其他枝节则不必太过在意,甚至跳过也无妨。这样读书的速度和效果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读书时,我们应该把读完书后能否“输出”,设定为衡量一本书是否读过的标准。读了一本书后,如果我们的行为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那么读书就只能算是一种消遣。
读完一本书却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也有可能是书的内容根本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比如去读那些名声很大,但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书,这个过程可能是很痛苦的。我自己多次挑战读《哈利波特》,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很多人新年的愿望是要开始认真读书,然后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难度比较高的《百年孤独》,结果没看多少内容就已经被书中又长又难记的人名搞得头晕脑胀,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读书的新年愿望。其实完全可以从一些通俗易懂,自己又感兴趣的书来入手。
读完一本书却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还有可能是书本身的质量不高。如果书本身内容空洞逻辑混乱,作为读者当然也是一头雾水。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这就要求我们正确选择要读的书籍。
如何选书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想通过读书获得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读书要有目的性。其次是要读核心原著。你会发现很多书其实内核都是来自那么几本核心原著的,特别是实用类书籍和个人提升类的书籍。这些种类的书籍每年都出很多,但如果你仔细分析书中的内容,会发现其实创新并不多,很多内容都是对过去一些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重新包装。这时候直接去读核心原著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后,应该如何进行有效输出呢?
最简单的输出方式就是在书上勾画和批注,还有就是写笔记。有时候我们没有时间重读一本书,但是如果有勾画和批注,或者有笔记,那么我们翻看一下就能很快回忆起书的内容。
参加适合自己的读书会也是很好的输出方式。特别是面对面进行的线下读书会,效果比线上的交流要好很多。不过有些读书会对阅读的书籍和阅读的进度都有要求,这时还是不要勉强自己参加。保持自己的阅读兴趣,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性价比最高的输出方式,是把从书中读到的内容写成文章。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结构就很重要。
对此,作者建议大家写这类文章时先写明结论。
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读者来读这篇文章,是要花费时间成本的,我们占用了读者的宝贵时间,就有义务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条理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可以防止读者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读不感兴趣的文章。
第二个原因是这样做能更准确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一开头就亮明我们的观点,再通过后文的解释说明,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当然,在进行解释说明时还要注意别说废话,要珍惜笔墨。
文章不是写完就算了,还要进行检查和修改。
我们可以自己扮演一个挑剔的读者,以读者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审视和批评。这样有助于剔除偏狭的观点,也有助于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其次,是隔天再来重读自己写的文章。头脑发热的时候写下的文章,等到冷静下来再看,就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文章的问题所在,也就能把文章修改得更好。
再次,可以把自己的文章打印出来再读。对着电脑屏幕看文章,与打印出来再读,感觉很不一样。打印到纸上,我们更容易发现文章中的错误。
最后,我们还可以大声朗读出来。朗读可以让文章的错误无所遁形,朗读也能让我们更容易把握文章在读者眼中的感觉。如果不想自己朗读,很多软件也有朗读文本的功能。
作者认为,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不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输出的话,人生就没有任何改变,也不会给现实世界带来任何影响。读书和输出,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是改变人生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和“输出”的不断循环,不断成长!
谢谢大家的阅读,愿书友们都能在阅读和输出的过程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成长。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