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刚开始了解思维导图的时候,胆怯绘画的朋友会觉得“思维导图难画”,“这是艺术家才使用的工具”。胆怯逻辑思维的朋友会说:“我能看懂画,看不懂里面的文字逻辑。”
今天我先来给大家解密一下“一幅颜值高的思维导图是如何画出来的?”思维导图里面运用的高效思维工具我将在以后分享。
观察是绘画的第一步。“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奥古斯特·罗丹)对于如何观察,西方经典美术技法丛书《素描的诀窍》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影响至深:
往往作画时,我们应该装作对所嚼物一无所知,只根据眼睛所观察到的去画,至少应该暂时如此。
读者也许会辩解说:“我知道对事物的某些认识可能会导致无法清楚正确地观察,但是像透视观察,剖析,透视缩短、光和影这类的绘画原则呢?难道这类知识不是帮助,而是阻碍我们作出一幅好画吗?”的确,我们曾利用这些原理来理解所观察的事物。但是它们并不是第一位的。观察才是第一位的。在规则与观察相互冲突时,忘记规则,按观察作画。这就是所谓的保留“纯视觉”。
绘画的第一步不是被大量的专业术语给吓住,而是坦然的用心观察,这样的观念对于我这样的绘画门外汉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后来陆续又看到一些书中写到“纯观察”,比如在贝蒂·爱德华博士“用右脑作画”的工作室工作过的吉田·惠里女士在她的《学会素描的7堂课》一书中写到:
在贝蒂·爱德华的理论中非常详细地描述到,利用“负空间”这种关键词,使描绘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产生变化,进而创造出右脑模式的方法。
认识这种轮廓线本体的职责在于右脑,以此为交界,左脑负责做出分辨主题和背景判断。左脑会先理解这张图是什么。左脑不只掌握东西的样子,还会去理解那是什么种类、具有什么意义。
右脑具有无论面对有意义或无意义之物,均无分别的观察习惯。对右脑而言,“看”这种行为,并非把意义加诸在对象上来观看,而是指单单看着对象现有样子的无为状态。而此种状态在绘画时是很重要的模式。
当我们进入了右脑的频道,再来看一幅思维导图,就会轻松很多。
上面这幅思维导图解决了我一直以来晚睡的坏习惯。我们的睡眠有两种模式——猫头鹰型和百灵鸟型。我就是百灵鸟型,晚上早睡,白天早起,效率最高。原文见:睡觉与创业。
在上面这幅图中我标注了观看思维导图的顺序:1、看中心图;2、看主干;3、看分支;4、顺时针阅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也是当年袁文魁老师在帮我修改思维逻辑的时候提醒过的:
一般我们都是从右上角开始画,然后顺时针画主干,看思维导图的顺序和画的顺序相同。
当我们学会了通用的读图方法,再来看换了马甲的思维导图(如下图),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因为这些思维导图都是从托尼·博赞先生发明的思维导图演变而来。
朋友们读到这里可能会问,我们的主题不是如何画出一幅思维导图吗?为什么上面讲了这么多观察方法,还没教如何画?对,但不全对,我们这次的目标不只是画一幅标准的思维导图,更是画一幅颜值较高的思维导图。关于如何画一幅标准的思维导图可以看看博赞思维导图高级讲师陈资璧老师的《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也可以在“跟谁学”平台听听王玉印老师的公开课。若是想提升思维导图的颜值,还是需要更多耐心,来了解一下颜值的构成,并开始动笔模仿。
当我们学习了“如何看一幅思维导图”,接下来就要带着这份观后感开启自己的绘制旅程。
行动力是开启天赋之门的金钥匙。摩西奶奶在76岁时还以刺绣为主业,后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绘画。在80岁的时候她开始举办画展并引发美国和全球的强烈关注。当她七岁的曾孙女抬头问她:“我可以像曾祖母一样开始绘画吗?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摩西奶奶认真地回答她:“任何人都可以作画,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如人人都可以说话一样,人人也都可以选择绘画这种认知及表达世界的方式,不喜欢绘画的人,可以选择写作、歌唱或是舞蹈等。”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刚开始动笔,我们很可能会画出一些错误的线条,对待错误的线条,《素描的诀窍》的作者伯特.多德森认为这是必经的过程,不应该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他将这一过程命名为“叠笔”,认为“叠笔”的两个优势是:
1)你无须浪费大量时间去擦线,而可以将这些时间花在更好地观察对象上;
2)带有叠笔的作品看上去显得更有活力。
曾经我经常运用“叠笔”,通过反复涂写形成画作,却因为片面的认为“反复涂写是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陋习”,也就没再敢动笔画。直到明白了“叠笔”的意义,我决定大胆尝试作者的想法,不再担心“叠笔”,并将其作为通往“精准笔法”的必经之路。下方就是我改进观念之后的作品:
经过一些生活元素绘画的积累,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会更有灵感。
开始绘制一幅思维导图,虽然我们不需要立马画出精美的中心图,因为中心思想会在绘制和整理思路过程中慢慢明确,但我们需要给中心图定一个“空间范围”,这样的事先安排会让我们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具有美感,并便于阅读。对此,思维导图管理师庄晓娟老师的草图带给我很大启发,如下:
今年上半年,我和庄晓娟老师一同在武汉大学王玉印老师的课程中取得了博赞思维导图管理师认证。在课间休息时,我和另外几位同学一起向她请教构图的秘诀,她非常爽快地给我们画了两张图,顿时我们心中的构图困惑就解决了一大半。特此分享也是因为很多朋友并没重视构图,我也因为一直忽视构图而吃了不少亏。还记得高一考艺术特长生的时候,美术老师就当场指出我的观察角度和构图能力不行,很难画出清晰的图,结果可想而知。
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庄晓娟老师不仅构图厉害,而且线条特别优美,线条是绘画的基本功,思维导图无论是中心图,主干还是分支,无不是由线条组成。这该如何学习呢?
一开始我的线条也很生硬,不自信,直到和一位书法家交流,才豁然开朗。他分享给我这样一张图,如下:
左边的图上方有一段文字:
保持中锋运笔,书写图示各种位置的弧线,流畅、均匀,藏锋。熟练后,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再书写几遍。
左图中每一种弧线弯曲的方向也被标注了出来,从中我能得出的结论是:
运笔的速度和方向决定了曲线的优美度
为了让运笔练习日常化,我并没有立马练习毛笔字,而是投入新的学习——圆珠笔画法。
这时我又发现了欧阳鹏杰老师的作品——《OY手绘——无所不能的圆珠笔》,里面刚好有运笔训练,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排线需要整体有序,流畅。这样的训练可以在触手可及的一张纸上进行。
接下来,我们进入更高难度的中心图绘制。中心图首先是模仿,训练好写实。当我们将写实功底打好了,再进行想象加工,形成的中心图才会更有魅力。
画中心图我们不仅需要叠笔的放松心态,更需要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需要更严格的训练。刚好欧阳鹏杰的书中讲了一种方法——网格定位法,不仅可以提升画面捕捉精准度,还能提升绘画速度。如下:
这种网格定位法在中西方皆有画师运用,在写实绘画初期常用,等到运用熟练了,后期不用画就可以在心中精准定位,画出物体的外形。
细心的朋友会留意到,我选取的绘画参照对象是李威的图片,而非真人。简单说,对着照片画可以保证图像的固定,用网格定位法也更加方便;对着真人画,首先是遇见真人的条件苛刻,其次是真人移动也会带来观察麻烦。不过,对着真人和实物画画也有优势:这会让我们对他们的感受更真实,视觉上也会更舒适。我曾今对着一朵花画了一个小时,不仅没有很疲劳,而且疲劳感所有缓解。这种放松感在对着照片绘制中是很难有的。
在绘制武汉大学校庆思维导图过程中,我先是在武大实地感受了一下其环境,收集了一些绘画素材,回家后在网络上也下载了视角和色彩都不错的照片,然后才绘制出那次的中心图,如下:
在绘制过程中会有一些曲折,从构思和构图开始我们就需要不断动笔尝试,不断留出缓冲时间来酝酿和积累灵感,直到最后形成一幅满意的草图和最终的思维导图。我当时就经历了如下过程:
感谢朋友们耐心地看到这里。分享这篇文章是因为一路走来,有很多老师和朋友帮助过我,从一开始不知如何用思维导图,到后来断断续续使用,到现在每天使用,并且变化着运用于职场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够画出一幅耐看的思维导图。
颜值高并非思维导图的核心,却可以给标准化的思维导图锦上添花。
祝朋友们享受当下绘制的过程,祝朋友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越来越棒!
我是鱼子酱,2016年上半年通过文魁大脑俱乐部获得了博赞思维导图管理师认证。目前在二线城市汽车行业做海外贸易,喜欢绘出想象力、创新思维训练、学习交流、小儿推拿等。若是您对我的思维导图和讲解感兴趣,可以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