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的爱情故事从不写女主角的婚后生活, 一度以为她的爱情故事只适合未婚女子读。少女时看过《傲慢与偏见》,感到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场面,又觉琐碎,只记得一些情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读她的书。看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才知道那时根本没看懂。木心先生说:“欣赏艺术需要本钱-天性、学问……没看懂的东西,是没有本钱。”现在有兴趣读奥斯汀的爱情小说,不是有了本钱,而是有一些生活阅历,懂得人生多少事,只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奥斯汀的小说都是讲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一般来说,女性读者比较喜欢。但最近重读她的书,以为更适合步入婚姻的人,也不仅限于女性。午后慵懒的阳光中、午夜温暖的灯光下,慢慢咀嚼奥斯汀的字句,不要急于读完,有时会读不下去,没有《呼啸山庄》跌荡起伏的情节,没有《简爱》美丽动人的爱情,没有《苔丝》悲天悯人的情感……,哆嗦的描写、对话,恰似日复一日平淡的日子,也如饮一杯淡淡绿茶,越喝越清,唇齿留香。奥斯汀的小说不易读,尤其不适合太年轻时读。当人生有了一些阅历,知道生活不是随时都有新奇的事发生,所有的事不是都如期许那样,所有的人不是都如想象那样,爱情不是海市蜃楼;生活更多是琐碎的烦恼、无奈、委屈……,爱情的新鲜很快就会过去,日复一日琐碎的日子,快乐只是插曲,再读她的小说,会在欢笑中看到泪水,在泪水中看到希望。奥斯汀短暂一生共写了六部小说,皆写凡人凡事。平铺直述的开始,有情人经过误解、曲折,终成眷属的结局。故事在最美的时候结束,却不同于王子公主的童话。浪漫的结局,现实的写法,奥斯汀冷眼描绘他们,直指人性最深处。在她的人物画卷中,有我们周围生活中人物的身影,当然也包括你我的影子。
把嫁人视为女子事业的不仅是两百年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社会、环境、连女子自身也这样认为,就是今天,一次感情或是婚姻的失败很可能会毁掉女人一生。奥斯汀生长在两百年前的英国乡间,父亲是个牧师,并不富裕,那时英国中产阶级未婚女子的生活就是在穿戴、舞会、茶会上寻觅丈夫中度过。奥斯汀处于这样的环境,自然把她的天才之笔锁定在熟悉事物上。总是三、四个家庭、总是待嫁女、舞会、勾心斗角的闲言碎语,就在人物的对话中、一件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凡人凡事中,把人性的美丑善恶镌刻出来,读者好似欣赏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工笔画,用放大镜看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周围人的内心,更有自己的内心,甚至望而生畏。《诺桑觉寺》中艾伦太太同索普太太碰到一起时,一个炫耀自己的衣服,一个夸赞自己的女儿,“两张嘴巴一起动,谁都想说不想听”。这样的人在我们周围俯首皆是,我们自己有时也不免犯这样的错;索普太太的长女伊莎贝拉是个禀性虚伪,好使心计的人。她嘴里说“讨厌钱”,心里就想嫁个阔丈夫。总是爱唱崇尚友谊忠贞爱情的高调,但话音未落,就要露出心中的隐情。《傲慢与偏见》中最小的妹妹丽迪亚与韦翰私奔,班特纳家的三女儿曼丽得知后对姐姐伊丽莎白说:“家门不幸,遭此惨祸,很可能引起外界议论纷纷。人心恶毒,我们一定要及时防范,免得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要用姐妹之情来安慰彼此创伤心灵。”把一个各方面都平平想用知识武装自己,却是一知半解,只知套用书中道理,做作、好显摆学问又毫无学问的女孩刻画得惟妙惟肖。举目四望,生活中随时都有这样的戏在上演,不禁哑然。真佩服奥斯汀的观察力,她的文字也在教我们具备一双慧眼,辨别生活中的真伪,更不要做那庸俗之人。她的故事没有彻底的好人与坏人,不同情、不褒贬,唯有讽刺,平静的讽刺。不知道写出这种文字的作者是怎样的相貌,只看过不真实的画像,总感到张爱玲跟她有些像,几分尖酸、刻薄。同样喜欢用讽刺手法的张爱玲,想是多少受奥斯汀的影响吧。太美丽太聪明的女人总是命运多舛,终生未嫁、只活了四十二岁的奥斯汀也不例外,她的笔不能养活自己,那个时代,女人写小说是犯禁的,偷偷写作,不敢署真名,是强烈的兴趣使然?抑或对婚姻美好的向往?木心先生说:“人的幸福,其实就到心向往之的地步。”
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最后都幸福走向婚姻殿堂,这是她心向往之的,现实的平淡不会换来小说的圆满结局,小说的圆满结局也满足了读者的心向往之。
奥斯汀对小说的见解是:用“最精湛的语言”,展现“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四处洋溢着“机智幽默”。这正是奥斯汀小说的魅力,张爱玲小说也有这种魅力。好的小说家绝不会只有好的故事,也不会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读者,奥斯汀通过笔下的人物表达她的思想。在《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是她理想的人物,也是她思想的体现。认为女人择偶时应该理智战胜情感,不能像玛丽安那样被情感控制,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然而玛丽安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个性,我以为更可爱,然而这种性格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更勿说两百年前。埃莉诺的稳重、谨慎却适合任何时代,也是对女性自身最好的保护。奥斯汀虽然发现了时代的弊病,但依然维护那个时代。《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聪明、美丽、理智、幽默,也如奥斯汀自己。她给达西赋予很高的社会地位、财富、知识、英俊,这是他傲慢的资本,也是女性心中理想的男性。伊丽莎白最后排除对达西的偏见,走向婚姻。奥斯汀本人却没有这样幸运,一生也未遇见自己心仪的人,却不愿委屈为嫁人而嫁人,她笔下的女主角都是有了爱情又有了金钱后才走向婚姻。那些爱情故事不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不凄美悲苦、肝肠寸断,不会赢得读者的眼泪,却似一面镜子,照见生活中的你我。奥斯汀从不否认金钱对婚姻的重要,爱情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幸福婚姻不仅仅只有爱情。安全感、和谐、稳定、金钱加在一起不一定是爱情,却是幸福婚姻必不可少的。
无论多么美丽的爱情走进婚姻后都要面对它的平淡。奥斯汀的爱情故事不写婚后生活,她知道婚姻生活的琐碎烦恼,那不是她心向往之的地步,选择终身未婚虽有无奈,抑或也有对婚姻生活的畏惧?《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母亲,范妮的两个姨妈,《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特纳太太,《诺桑觉寺》中的艾伦太太,不是虚伪、自私;就是愚不可及、自命不凡与俗不可耐的人,似乎那时女人婚后就是不断生小孩,参加舞会、茶会,炫耀衣服,搬弄是非。然而未婚女子就没有这些恶习,正如贾宝玉喜欢未婚女子,认为结了婚的女人就会变得恶俗。奥斯汀把她的女主角一般设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之间,她们美丽、善良、聪慧、理智,在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还加上了谨慎。面对平凡、琐碎的乡间生活,她没法写出激情、浪漫的爱情场面,女主角的爱情就在舞会、茶会、用餐、郊游中不露声色展现,一点一点将她们引入婚姻,却不能不说因为爱情而结婚,又不仅仅是爱情。《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最终嫁给她爱的亨利,也得到亨利父亲蒂尔尼将军的承认,则因为凯瑟琳家虽没有索普吹得那么富裕,却一点也不贫困,还有三千镑的嫁妆。《劝导》贵族小姐安妮原本与军官温特沃思相爱,订了婚约,但因温特沃思出生卑贱,没有财产,遭到父亲与教母的极力反对。安妮出于谨慎,接受教母劝导,同心上解除婚约。八年后,温特沃思发了财又有了一定社会地位,二人历尽曲折,结成良缘。有了金钱的爱情不能说不纯洁,读者也不会因此谴责女主角势利,这是充满人性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爱情故事,结局却不一定都是喜剧。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不一定婚姻美满。奥斯汀虽然没有婚姻生活的切身体会,但凭她敏锐的观察力,天才之笔,何愁写不出来。她不愿将过多的灰暗现实复制到小说中,没有张爱玲的悲观,有爱、有温暖、有希望,让未结婚的人对婚姻仍充满期待,相信爱情却又不沉浸在爱情的海市蜃楼;让步入婚姻的人看清婚姻生活的平淡,不抱怨现实又保留对甜蜜爱情的美妙回忆。如果奥斯汀拥有美满婚姻,肯定写不出这些爱情故事,尽管终身未婚且饱受贫困,死后才成名,但不能说她就不幸福。她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爱情故事中,知道现实比我们想象还要坏,单纯的爱情不易,有情人难成眷属,但她要给生活希望,给自己希望,到了心向往之的地步,能说她没有幸福吗?
木心先生说:“最好的东西总使人快乐而伤心。”奥斯汀的小说也给我这样的感觉,除了浪漫的结局,剩下的皆是现实的真实写照,现实更多是张爱玲笔下的世界,然而人生不能没有梦,到心向往之的地步,就算遥不可及,也要心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