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背后,是焦虑的妈妈

今天在525心理网上回答了一个求助贴,内容非常常见,一个高二年级的孩子,妈妈在他书包里发现了一部手机,孩子说是帮住宿同学充电的,而妈妈觉得大概率就是孩子自己的,马上如临大敌,晚上也睡不着了,而且看着旁边呼呼大睡的老公,气不打一处来——我都急成这样了,你居然还睡得着!

我看到她这么紧张,就问她,假如手机就是孩子的,你想到了什么?她说,那孩子一玩手机不得上瘾啊,都高二了,马上升高三,玩起来可就管不了了,这不很多孩子一玩就收不住,学也不上了,一辈子全完了——这种典型的灾难性思维,的确会让这个妈妈越想越可怕。

但事情果然如此吗?一个高二的孩子玩一玩手机=一辈子全完了?显然不是。

首先,玩手机,不一定就是玩游戏,玩游戏也不一定会上瘾,一个高二的孩子,除了校园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他可能接触世界的方式和渠道十分狭窄,用一下手机,也是与这个世界和他人链接的有效方式之一。

倒是妈妈如此剧烈的反应,可以推想,在他们家除了学习,是不允许谈论其他任何东西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被严防死守,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交往的自由,叛逆和瞒着父母玩一玩的情况更有可能出现。

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手机,难道只能偷偷摸摸的玩吗?其实不然,一个事情越是禁止,就对孩子越有吸引力,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反弹效应,也叫白熊效应——不然,请你千万不要想一只冰天雪地里的白熊,千万不要想,试试?是不是越不让,你越想呢?

那么,不如把玩手机就拿到桌面上来。无处不在的东西单凭一人之力,你是管不住的,所以,孩子,我们就说说手机怎么玩吧?你想玩什么?这对你的价值是什么?你想玩多久?咱们都可以商量着来,只是,你不用防备着我,我也不会打扰你的,让手机不再是禁忌,那它也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再有,父母和手机的关系又是什么呢?你把手机当成了工具?还是你也管不住自己变成了手机依赖症患者呢?如果是后者,你的担心是针对孩子的,还是你在抱怨自己呢?

另外,一个焦虑的妈妈,必定对应着一个淡(疏)定(离)的爸爸,中国家庭教育模式,会让妈妈比爸爸背负更多,而往往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却总在做甩手掌柜,眼看着一个无助的妻子却不给任何的帮助,有时候是埋怨她小题大做,有时候明明是自己没有办法,却装作满不在乎,这个,怎么能让妈妈不更加抓狂?

一个飞不起来的母鸡下了一个蛋,对它说,你一定要帮妈妈争口气,一定要飞上蓝天啊,可是,为什么自己有翅膀,却甘于在树杈上安度一生呢?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