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稀缺大脑。
你好,我是金云龙。
这个观点是《稀缺大脑》一书中所提出的。稀缺大脑,让我们相信我们拥有得还不够。我们被这种匮乏感深深地束缚住,即使在实际中我们拥有的已经过量,但我们依然停不下来追逐的脚步。
明明已经过量,但又忍不住不做的状态;明明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停下来,可我们就是控制不了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上瘾。
比如,明明已经吃饱了,但看到零食还是忍不住继续吃;明明衣柜里已经有了装不下的衣服,看到打折还是要继续买;明明已经凌晨了,明天还要早起上班,可是刷短视频就是停不下来。
虽然现代社会的物质话题信息已经如此丰饶,但是大脑不断释放稀缺的这个特点,是人类进化留给我们的一种原始本能。
我们的祖先是生活在资源极度匮乏的世界,而且他们的食物源非常不稳定。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始终觉得获得的还不够,促使自己别停下来,继续去奔跑、去寻找的人能够活下来。同时,也把对于稀缺感受的基因留传下来。
即使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我们的生存环境迅速从稀缺变得丰饶,但是我们依然被原始的基因促使着去思考和行动。让我们专注于获得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不是去享受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当我们对稀缺的执念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种状态,从而加重我们的上瘾反应,它就叫做心智窄化。换句话说,我们的认知被局限在一个单一的关注点上,满心满眼只关注我们认为稀缺的事物上,仿佛世界上其他的事物都不存在。于是,我们格外在乎它,格外对它沉迷。
当我们感到稀缺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它不仅会让我们感到开心,还能促使我们去追求快乐。
比如,我们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喝了一杯酒,感到压力得到舒缓。这个时候,大脑就会把喝酒和追求快乐之间相连。当我们再次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大脑就会释放出多巴胺,从而产生对一杯酒的渴望。
再比如,当我们刷了一阵短视频,觉得挺有意思的时候,大脑中的多巴胺就会告诉我们,继续刷下去吧,你会更快乐,于是我们就上瘾了。
在美国让很多人上瘾的赌博机器——老虎机揭示了上瘾的原理。然而,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老虎机是一个最不受待见的赌博项目。它是在雷德进行了一系列地改进之后,才风靡整个拉斯维加斯的。
雷德对老虎机最大的改变就是,获胜机制。按照旧机制,人们在游戏的大部分时间都会一无所获,而在少部分时间则会获得比较大的奖励;而改变之后的新机制,增加了赢钱的次数,减少了单次赢钱的数额,并且把每一次赢钱的数额设计得大小差异比较大。
旧模式和新模式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就是,提供的激励到底是不常出现的大奖励,还是随机而密集的小奖励。结果很明显,一个始终能够吊着我们,给我们一点小希望的奖励机制,更能驱动我们持续行动下去。
作者通过研究老虎机的运行机制,以及其他的调研成果,总结出了上瘾背后的机制,他把这个机制称为稀缺循环。它是由三个步骤组成的:
第一步是机会。换句话说,我们有机会获得能够让生活变好的事物,比如金钱、食物、信息或地位等等。
第二步则是,不可预测的奖励。这个奖励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不预测;另一个是,出现的次数比较密集。而固定的、可预测的奖励,只会让我们觉得理所当然,不会让人上瘾。
作者告诉我们,当奖励不可预测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令人兴奋的悬疑和焦虑,而这种感觉会让人沉迷。
稀缺循环的第三步是,快速地重复。换句话说,这个行为可以毫不费力地、迅速地再做很多遍。在这种重复的过程中,我们的理性被麻痹,奖励来得越来越快,于是我们就像一个陀螺一样旋转了起来。
除了这三个步骤之外,稀缺循环这个模型中还存在一个调节变量,它就是事物的浓度。换句话说,事物的浓度越高,我们就越上瘾。
比如,好吃的东西越美味,营养越浓缩,越能引诱我们欲罢不能;短视频的爽点越密集,恨不得一分钟的时间来四五个转折,越容易让我们沉迷其中。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过度消费或是过度摄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克制自己,比如减少消费、少吃食物,甚至遵循当下非常流行的极简主义。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可行,因为它不过是另外一种强迫。
无论是极简主义,还是过度积累,都是由焦虑驱动的。过度积累的人是因为稀缺心态,需要大量的东西来减轻自己的匮乏感;而极简主义是因为他们对于混乱有很强的焦虑,无法接受事物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因此,我们想要摆脱稀缺循环,还是要从这个模型的机制入手,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分别对应了稀缺循环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途径是,切断与诱惑的接触机会。比如,刷短视频上瘾,那就在睡觉前把手机留在客厅。
在美国,对于药物和酒成瘾一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有报告追踪有药物滥用问题和有酒瘾的患者,发现到了 30 岁的时候,竟然有一半人自动把瘾戒掉了。
研究者发现,这些人到了 30 岁,生活发生了很多重大的改变。比如,结婚了,生孩子了,有了自己的事业等等。他们没有时间宿醉了,而且注意力也从那些短暂的快乐中移开了。
第二个途径是,把不可预测的奖励变成固定的奖励。换句话说,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只要它固定下来,就会变得无聊。
作者发现,在美国同样的止疼药,如果是在正规的医院,按照固定的剂量、固定的时间来开药的话,患者的成瘾率就会大大降低。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为行为规定一个时间窗口的话,让奖励可以在可预期的、固定的场景下产生,那么它的吸引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摆脱稀缺循环的第三个途径是,把重复的速度变慢。比如,当我们看一部深邃的电影,或是读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容易失控,因为它的情节铺陈更加缓慢和深刻,没有那么多密集的爽点。
我们想要的不仅是摆脱问题,还想要过上一种更加积极和健康的生活。因此,作者利用稀缺循环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另一个循环叫做,丰富循环。它的最终目标是,让我们内心充盈,拥有深度的快乐。循环的步骤与稀缺循环是一样的,不过打开方式大不相同。
丰富循环的第一步,依然是机会。不过不是去与诱惑接触,而是去与真实的世界接触。这是增加我们在真实世界里获得深度体验的机会。
有研究用鸽子做实验。他们把关在笼子里,并且对研究者投喂的食物上瘾的一群鸽子,放飞到野外。再抓回笼子里后,鸽子竟然戒掉了对食物的上瘾反应。
研究者据此提出了一个理论,叫“最佳刺激模型”。这个模型说的是,人和动物都需要一定水平的刺激。刺激太少,就会主动寻找,乃至上瘾。刺激够了,心理上得到满足,就不会追求其他刺激了。
鸽子在野外得到了足够的刺激,回到笼子里,对于食物的刺激就没有那么感兴趣了。
丰富循环的第二步,也依然是不可预测的奖励。只不过区别在于,这是我们主动构建的奖励机制,来刺激我们去做积极的事情,而不是被别人设计的系统所束缚。
我们可以主动在我们的工作场景、家庭场景之中构建这种奖励机制。比如,我们激励团队,可以不时来点惊喜,而不总是固定的奖励。
再比如,有研究发现,给孩子固定的奖励,效果不如给不确定性的奖励来得大。激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给一段时间的固定奖励,然后把固定奖励转变成不固定的奖励。
丰富循环的第三步,也依然是快速地重复。但是,相比于在数字空间里,在真实生活中做事情更费力,达成结果也更慢。对此,我们可以把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把完整的大奖励拆分成很多个小奖励,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快速体会到赢的快乐。
作者告诉我们,资源的稀缺,反而能够激发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把参与者分成了两组,对第一组进行资源很稀缺的心理暗示,对第二组进行资源很丰厚的心理暗示。然后,进行了六次不同的创造力实验。比如,怎么用图钉把蜡烛钉在墙上,等等。结果,在这全部六项测试中,相信资源稀缺的参与者都找到了更有创造力的答案。
研究者认为,当资源充足的时候,我们就倾向于通过购买、添加来解决问题,但是当资源不足的时候,我们就倾向于用现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这就倒逼着我们产生了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稀缺感是一个双刃剑,它既可以导致上瘾,也可以促进创造力。到底是让稀缺引发上瘾,还是让稀缺促进进步,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能否主动地掌控稀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