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机会参加一位同事的晋升汇报,感触颇深。坦白讲,之前和这位同事接触不多,印象里是一位非常乖巧可爱细心的女孩子。按照惯例,晋升需要总结自己在晋升考察期的工作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当同事说自己到未来的工作计划时,我有些惊讶,仅仅对当前问题的改善计划,就有十六条之多,还未包含其他的发展计划。我的第一反应是:计划这么多?能做得到吗?
回想自己参加的一些工作汇报的会议,很多人都会提到自己的计划,其实计划罗列数量多的人不在少数,大家在为自己规划未来的时候,往往会思路开阔、踌躇满志:我想做的事情那么多,我的计划自然而然也应该那么多。但是,我们扪心自问:在自己那么多的计划当中,有多少是早就夭折不了了之的?
小学课本上,就曾经讲过猴子捡西瓜的故事,猴子捡了西瓜,路上看到只小白兔特别可爱,于是丢了西瓜,抱了兔子,走着走着,路边的玉米特别诱人,就放了白兔,拿了玉米。突然飞来一只美丽的蝴蝶,猴子放下玉米去追蝴蝶,到最后,蝴蝶没追到,空着手回家了。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一定要专注,那时候的理解是,上课要认真听讲,做事要一心一意。长大后,放在工作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多等于无,试问我们有多少时候做的计划是不超过3条的?纵然自己有千万想法,到真正落地的时候,哪种想法不是一个接一个去做的?如果同时多线程去完成的话,从我个人看,效率一定是次于聚焦一件事的单线程方式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该聚焦什么样的事?我该如何抵御来自内外部的不停的诱惑和干扰?我该如何将自己聚焦的这件事一步步地落地实践?
我该聚焦什么样的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一本经典之作,其中介绍了卓越的人所需要具备的7个习惯,其中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作者让读者尝试想象一个场景:很多很多年之后,你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你的亲人朋友同事都来参加你的葬礼,你希望他们在悼念你的时候,对你做什么评价?这个场景,可以从根本来挖掘出“回归根本,你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所期望的人生目标。当然,今天我们可以不把话题想得那么远,我们可以换个问法:当你到三十或四十岁的时候,你希望你周边的人如何评价你?或者,当你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你希望你的同事如何评价你?你所希望的那个答案,就是你想要实现的长期目标。而你现在所聚焦的那件事,对你来说一定是基于当前现实的、有重要影响的、服务于长期目标的事情。
我该如何抵御来自内外部不停的诱惑和干扰?这里依然会提到七个习惯当中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你的生活里,在认真策划招商方案的时候,突然弹出一条明星八卦信息,有可能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点进去了,等自己再回来的时候,满脸问号:我刚才想到哪里了?这就是低效工作的一种常见情况。又或者,我今天在看一本和组织管理相关的书,明天看到一本沟通技巧相关的书也觉得很好很感兴趣,这时候就开始心猿意马,满脑子就想去看另外一本书了。我个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专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关掉自己的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软件,排除信息干扰,不要担心别人想找你的时候找不到,关掉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找你的急事也没有那么多,如果真的着急,那么沟通途径也未必会是微信这个延时回复的沟通途径了。同时,对自己偏离的状态保持高度敏感,有意识地把自己拉回来,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聚焦的思维习惯。
我该如何将自己聚焦的这件事一步步地落地实践?这其实涉及到目标管理。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我做了聚焦的计划,但是具体该怎么落地,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我是没有清晰界定的。我们常用描述性的、抽象的、不确定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计划,比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多发言,定期反馈……;都缺乏明确的行为和周期界定,也没有对必须要达到的结果做出界定。可落地的计划一定是符合SMART法则的,具体的、可度量的、可实现的、相关性、有时限的,简单来说就是:谁,要在什么时间,和哪些利益相关者,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可衡量的结果。这是目标/计划制定的要求和关键,再根据可衡量的目标/计划,逐步分解,逐步落地。
聚焦关键,一次只做一件对的事。基于关键目标,做可落地的SMART目标分解。当目标被实现后,又会界定出新的目标和方向。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之后发现新的学习需求,这就是阶梯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