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去他二叔家住快两个周了。这两个周里,我认为我已经完完全全,放下了焦虑。因为,我知道儿子在二叔家,和他的堂哥阿平哥哥相处得很好,平哥哥带他学习了好几天,一直表扬儿子学习底子好,很聪明,叫我不要担心。到了初三,我儿子一定会有所改变。因为他初一初二的时候就是懵懵懂懂,到了初三忽然就想明白了很多事。我把平哥哥对儿子的肯定很高兴地告诉我妹妹,我妹妹笑着说,需要肯定的不是你儿子,而是你吧。虽然这是一句话有点调侃的意思,但我也猛然意识到,我从心底里是想通过儿子的学习成绩来得到外界对我的认可的。
这让我想到,因为我对自己的过去,不接纳、不认同,很懊悔,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多的遗憾,不能原谅自己,这些能量聚集在心里久了,就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执着。当我看到我的孩子正在经历着和我曾经的一样的状态和处境时,我就会想要转变他。当我以这种状态去面对孩子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理性地对待孩子。很可能就没法关注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就是想让孩子达到我们所希望的那种状态。
所以我想,我首先要针对自己,先完善自己缺失的心理营养,让我内心的匮乏感或创伤得到释怀,然后,再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因为我们一直是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表现,而没有真正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求,造成了孩子心理营养的缺失。什么是心理营养呢?就是孩子渴望从父母这里得到的能量,就是父母的对他的喜欢、认可、信任、欣赏、理解、尊重、接纳、陪伴、关怀等等。他感受到来自父母传递的这样的一种感觉,就能够满足他的心理营养。但是我们很多孩子其实在这个成长过程当中,储备这种能量,这种原始力量,是不足的。所以当他们受到一点挫折之后,就很容易被击倒。我们需要重新来补充孩子所缺失的心理营养。我们要不断地给他这种精神力量,他自己就会变得更好。
但是教育也是需要契机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急于想要某种结果,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但是我们越是用力可能越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所以首先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有的时候不是人为可以操纵的。有的时候孩子可能突然出现某个点,他的情感就被触动到了,可能孩子就会想要学好了,他就会自己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好好学。就会拼命努力去学。
儿子的事压在我的心头,一日不解决,心就难安。他迷茫,他沒动力,他沉迷游戏,但我坚信,只要我不断地学习,内心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复,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心理滋养,他一定会找到生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