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国
我们日常能够见到的所有有形的格斗都实在是太low了,你拳来,我脚往,甚至缠斗在一起,好似两个泼妇打架。一场格斗结束,不是你鼻青,就是我脸肿,甚至于两人身上沾满了鲜血。实在是太有失体面、有失斯文!
有没有一种格斗,击人于无形之间,又体面又文雅,就能让对手俯首称臣呢?这似乎也不算是天方夜谭。看看大师是怎么说的。
吴氏太极拳传人吴图南说:“太极拳接手的时候,大体上分两种接手:一种是两只胳膊跟对方接触,就像一般的打手。如果两个人还没有接触就能够一方战胜另一方,就属于太极拳的高级部分,就是凌空。”【注释1】
神奇吧!
这就是传说中的“凌空劲”。既然吴大师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说出这样的话,也许他并非信口开河,空穴来风。我们从历史上追寻一下“凌空劲”的蛛丝马迹。
一 、最早言及“凌空劲”
最早提到“凌空劲”一词的可能是陈炎林,至于用“可能”,也许还有更早的文献没有被我们搜寻到,那就要遍布四方、无所不能的读者朋友补充了。
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中介绍凌空劲时写道:
“此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
此劲如此神秘,所以我坚信我和大多数像我一样平凡的人们,也一定会质疑这种近乎神秘的力量。
它是何等的神秘?
文中继续写道:“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
是否像是神功,我们也只是在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的现象。当然了现代的闫某芳大师也有如此功夫!
不过,作者接着说了,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需要条件的。
“盖引被发者已为发者所吸引,无可抵抗。然被发者必须明沾黏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否则发者仍无效。”【注释2】
发放“凌空劲”要起到效用,必须针对的是那些同样通晓太极拳功夫中“沾黏”的人,如此被发者才能为发放者所吸引,感觉到后不自觉地后退。不过,所有不会太极拳功夫的平凡人无须在意,你什么都不会,这种功夫对你也就不会起作用。
俨然是闫某芳大师功夫被人揭穿时,对自己功夫振振有词的注解版。我们的前辈看待这种功夫还是比较客观的,有一说一,并不想欺骗世人。
我们的大师身在21世纪,这本《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首次出版由上海国光书局1943年6月分册出版。
作者陈炎林是个隐秘的人物,出版了这本风靡一时的著作后,其人就销声匿迹,不知所终。太极拳名家吴文瀚介绍他,“作者陈炎林,名公,中医伤科医师。他的太极拳是根田兆麟先生学的,书中介绍的太极拳行功拳式,刀、剑、杆套路,都是田兆麟壮年时期的功架,拳理部分大半源于杨健侯赠与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图例是按照田兆麟的弟子石焕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来的。”【注释3】
这个介绍把陈炎林著作各方面的来历说的一清二楚,陈炎林是田兆麟的弟子,而田兆麟是杨家弟子。田兆麟1891年出生于北京,十三岁那年,也就是1904年进杨家学拳,受到过杨健侯教诲,正式拜师在杨少侯门下,在杭州工作时又拜在杨澄甫名下。田兆麟是杨家入门弟子,在杨家七年,尽得杨家技艺真传,据说是杨家最正宗的弟子。
按照这种传承关系,陈炎林所言“凌空劲”还真是出自杨家了。作者所举实例还真是这样,“相传昔时杨健侯、杨少侯父子能吸引烛火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即凌空劲中之一法。”杨健侯、杨少侯父子果然精通“凌空劲”也!
但是作者却说“惟此功夫今已失传云”,只是这种功夫今天已经失传了。杨澄甫没有学会这种功夫,田兆麟也没有,所以陈炎林自然也不会这功夫。陈炎林谈及凌空劲也就是听自己师父说说吧。或许,正是因为作者了解的杨家传人有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吧,不然,这种绝技也就不会在后世重出江湖了。
如果陈炎林说的是真的,“凌空劲”还真没有断线,它被另一个满是争议的人物学到了。
二 、讲述者吴图南
此人是吴图南,吴家太极拳正宗传人。
他在1984年香港出版的《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载有一首《凌空劲歌》:
“露禅班侯梦详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工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啄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离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工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注释4】
从此歌中可以了解到吴图南先生的“凌空劲”是从杨露禅、杨班侯、杨少侯(梦详)一脉承传而来的,更重要的是三代人都是口传心授,所以普通人难以知晓其中的奥秘,但是吴图南因为是杨家倚重的门生,师父们详细教给了他“凌空劲”的全部技巧。“凌空劲”还只能有吴图南来说解,也难怪杨澄甫、田兆麟、陈炎林等人,不知其然了。
学习“凌空劲”步骤先是练“啄劲”,及至成熟再练“荡劲”,然后练“离劲空劲”等诸劲,等到“哼哈运气”掌握后才算是练习完全。这时候“彼此呼吸成一体”,运用各种劲力能够浑然一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可以学练“凌空劲”了,坚持学练一、二年,“凌空劲”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了。
只有练习到如此境界,太极拳功夫才真正完成了,这大概是“太极拳论”所说的阶及神明吧!
吴图南自述出生于1884年,九岁开始学拳,“我跟鉴泉先生学了8年,后来由鉴泉先生介绍又跟杨少侯先生学了4年,前后共学了12年”。【注释4】倘若这都是真的,杨家顶级功夫“凌空劲”,跳过了年轻时不思进取的杨澄甫,直接由杨少侯传授给了吴图南。
吴图南不仅习得“凌空劲”,而且亲历了杨少侯用“凌空劲”战胜宋书铭的全过程。事情的前因后果被吴图南的亲弟子于志钧在文章《杨少侯‘艺折’宋书铭》记述下来。
三 、作传者于志钧
此处仅选取与“凌空劲”相关的一个片段:
宋闻听少侯来访,亲自迎出门外。把少侯一行让到室内,寒喧过后,少侯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宋书铭对少侯久已闻名,能与少侯接手,就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当即到室外,接手。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
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只见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宋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过了一会,连声说:“好厉害的‘凌空劲',我领教了。【注释5】
顶级高手过招,我们外行人看不到两人的身手,原来两个人杨少侯和宋书铭都是“凌空劲”的好手,只是杨少侯技高一筹,其手只在一拉一放之间,宋书铭就像被风吹跑似的,退出三丈开外。
通过于志钧的传记,借吴图南之口,把许禹生著作中提到的北京宋书铭击败众多太极拳好手的故事续圆满了。
宋书铭击败众多武术好手,这故事抛给观众一个谜团,杨家是太极拳在北京的开山鼻祖,京城习太极拳者,多出自其家。而当时风头正盛,代表杨家最高水平的杨少侯在故事发生时也任教于许禹生的体育讲习所,许禹生文中竟然只字未提。这多么让后来的追随者难堪。于志钧给后人一个圆满的答案,杨少侯战胜了宋书铭,而且胜的高明,胜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世纪的对决!
于志钧1931出生吉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据说教授的是西方科技史,最高职称是教授,退休后从事太极拳历史研究,出版了《中国太极拳史》《中国传统武术史》等几部武术著作。一个现代学术体系培育出的高级知识分子,研究起了传统武术,也许传统的功夫该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吧!
他追随师父吴图南习太极拳近四十年,正是因为此缘故,他成了吴图南太极拳的积极鼓吹者和作传者。在《中国传统武术史》中,他专门劈出一节讲述“三世七”太极拳的来龙去脉,在《中国太极拳史》中也不忘介绍太极拳“凌空劲”的神奇力量。
吴图南的“凌空劲”功夫,要比陈炎林书中所述及的杨少侯的“凌空劲”功夫,在更高一个境界上。
“吴图南先生有一种‘美人醉’的功夫,与对方接手时并不实际接触对方身体,只击彼之所必防和击彼之所必救。对方则摇摇晃晃如美人之醉,故称之为‘美人醉’。”【注释1】
这比陈炎林讲的杨家“凌空劲”高明得多,杨家功夫成功使用还要那么多条件的限制。于志钧接着上文说:“如何练就凌空功夫呢?”显然,“美人醉”是凌空劲功夫的一种,是高级版的凌空劲。
后代的功夫脱胎换骨地进化了,这是后世人智慧的结晶。
四、结语
世之有“凌空劲”自杨家始,传之吴图南一脉,得到丰富发展。
如果真有吴图南所能达到境界的“凌空劲”,于志钧差不多也应该达到他师父的境界,毕竟四十年的追随,什么样的功夫不能练会!而他本人理应是太极拳理论绝对集大成者,因为他太极拳著作等身,谁人能比?
一个现代学术培养的学者为世人创造了多少神奇!
注释:
【1】于志钧.吴图南太极拳精粹.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P:119
【2】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P:48
【3】吴文瀚.太极拳书目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P:128
【4】吴图南讲述,马有清编著.太极拳之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
【5】见于志钧《杨少侯‘艺折’宋书铭》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