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琼瑶女士自杀身亡的消息,我的心中惊愕如雷,久久不能平复。作为一名男儿,平日或许更偏爱史诗般的叙事和激昂豪迈的文字,然而琼瑶的作品却以她独有的细腻和深情,成为了我青春岁月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的年代,黑白电视尚且是稀罕之物,小说更是青春期学生之间流通的“禁果”。第一次读琼瑶,是从一位女同学那里借来的《窗外》。那是一本已经翻得卷角、字迹略显模糊的书,但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却鲜活得仿佛能跃然纸上。年少时的我,尚不懂得“爱情”的复杂与艰难,只觉得书中的故事既哀婉又美好,似有一扇窗,透出了成人世界的隐秘与璀璨。
读完《窗外》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点燃了一种创作的冲动。我也拿起笔,模仿着琼瑶的叙述方式,写下了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同样取名为《窗外》。那时,我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人物纠葛,只是试图模仿琼瑶笔下的情感流动与细腻表达。虽然那篇稚嫩的作品如今早已不知所踪,但它却成为了我文学梦想的起点,而琼瑶的《窗外》亦成了我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后来,琼瑶的文字从纸张跳跃到了荧屏。一部《在水一方》的电视剧让我彻底成为了她的“铁粉”。这部作品在那个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却能引发万人空巷的观剧热潮。我清晰记得,当片头响起那悠扬的旋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心底竟泛起了莫名的怅惘与甜蜜。那种深藏于曲调与剧情中的情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感动,而是琼瑶独特“琼瑶式”情感,既纯净又深沉。
至今,《在水一方》的主题曲仍是我的车厢内必放的曲目之一。每当旋律响起,那些年少时对琼瑶作品的痴迷便会重回脑海。琼瑶的文字和她的音乐,共同构建了一座属于我的“青春记忆宫殿”,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始终耸立在那里,清晰而温暖。
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琼瑶的名字几乎成为影视剧的代名词。无论是《梅花三弄》的缠绵悱恻,还是《还珠格格》的欢笑与泪水,抑或《情深深雨濛濛》的恩
怨交织,她的作品不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情感共鸣,更成为了无数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不例外,几乎每一部琼瑶剧都追得热烈,每一首主题曲都能哼唱上几句。那些旋律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感慰藉。
人常说,文字是一种力量。琼瑶的文字与音乐便是这样的力量,它穿越了时代的洪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作为一位男性,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我并不是琼瑶作品的典型读者。但正是这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情感感染力,让琼瑶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情感大师”。
今天,面对她离世的消息,我的心中不免悲戚。回想她的一生,她不仅是一位作家、一位编剧,更是一位深谙人性、善于捕捉情感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如何去珍惜那些看似平淡却意义深远的瞬间。
窗外的风景还在流转,但那个曾经用笔触与影像描绘无数窗外故事的琼瑶,却已经离我们而去。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部动人的作品,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力量。
最后,愿琼瑶安息。她的文字、她的音乐、她的故事,必将在我们心中永存,如那窗外的光景,永远清澈明亮;如那水畔的佳人,永远温柔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