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最近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心情有些低落。为了了解自己,读了爱德华·伯克利(Edward Burkley)的《动机心理学》,以及秦家懿的《王阳明》,结合自己的境遇有了一些体会,针对王阳明的四句教,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了一个分析。同时又入手了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和高濑武次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期望在仔细理解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和分享。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间万物,本来是无善无恶,无事无非,没有对错的。动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并无对错、是非和善恶可言。比如见到花就觉得好看,见到杂草就要去除,花和草何尝有善恶?只是根据自身的规律去生长罢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感官接收到了外界的刺激而有了反应,心意就觉察到了善恶和对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认知cognition和情绪emotion)。比如看见爱花就觉得喜欢,听到他人骂我而感到愤怒,都是意动的表现。同时,意还会受到私欲的影响,如他人比我漂亮,我会感到嫉妒,也是意动的表现。
知善知恶是良知:然而真正的善恶和对错,需要交由自己的良知来判定。良知就是“不虑而知”的能力,包括:1). 人的本能&动机,比如自主、成就、归属动机;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s)中的自己擅长的部分,如我的分析能力强、思考问题周密;3). 自我的价值认知,如自我价值感的领域和来源;4). 直觉,即对一件事情or一个人的直觉的感受。良知根据自己的喜好、价值观和直觉,判定善恶、对错和是非,与意动相比,良知是不受污染的自己真正内心的想法和倾向。
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的判断,要以做事的方式来诉诸行动,即是“格物”。通过做自己认为善的和正确的事情,去除自己认为不善的和错误的事情,也能反过来扩充良知,修正良知未曾照见的地方。比如即使知道自己思考问题周密,在做规划的时候也会存在一些遗漏,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持续打磨,反过来也增强自己对思考问题周密性的认知。
结论
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认知,不应该向外求。外部的刺激反映到意上,结合自己的私欲,引起了各种烦恼。越是向外探求,越是心随境转,容易有烦恼和迷茫,甚至怀疑自己。相反,真正主宰自己的,是我生而有之的良知[1];这个“不虑而知”的知,才是我自尊和自我价值的来源。根据这个良知去指导自己行事的原则,追求自己想要的,避免自己不想要的,并在事事物物上去磨炼,去致良知,达到对自己的理解和掌控[2]。
良知的判断,一方面是源于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另一方面源于“正心”即立下的志向。只要合乎自己的目标,契合自己的优势,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权衡利弊(即孟子所谓的集义)后,即可尽力去付诸实施[3],在格物中去实践,进一步扩充良知的范畴,放大正确的,修正错误的,最终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干扰和他人的质疑,引起我心意的变化,都不应该影响良知的判断[4]。进一步的,通过“诚意”的步骤,去除认知的扭曲,去除自己的私欲影响,辨认他人的私欲影响,能够让自己的“意”和心之本体和良知保持一致,把住自己的方向,达到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引用
[1]. 君子学以为已 … 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 … 是故良知常觉常照。
[2].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看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3]. 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4].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若夫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