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这里,论语上还有一个大问题,和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将来要讲到,现在先连起来研究,是在第十篇乡党的最后一段:色斯举也,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朱熹---宋代的大理学家朱夫子,以及历代的学者,认为这段书的上下文中掉了文字。古代不像我们现代印刷发达,书籍是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所谓竹简,一片一片很容易弄掉,但是这种观点也有不能完全采信之处。
我们看原文,色斯举,就是说鸟在开始飞翔之前,拍展着羽翼,飞向青天,而后又翩然而逝。这是一幅自然美丽的生动画面,意境之美颇似最近流行的天地一沙鸥。现在看看原文,山梁---山岗之上,雌雉---雌的野鸡(山岗上的雌野鸡)时哉时哉---就在这个时候,那么子路在旁边听到了共之---就是躬身一拱手说,哦的情状,又为什么三嗅而作呢?三 嗅,所谓嗅,就是用鼻子吸气的意思。我们年轻的时候说笑话: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为什么?是子路想吃野鸡肉,先用鼻子闻闻很香,又说,子路是练气功的,先吸三口气,而作,再打出去,于是野鸡被子路打倒了。这些都是笑话。那么这一段到底记载的是些什么东西?用我们的观点,就是和吾道一以贯之一样,也和禅宗拈花微笑的道理一样。我认为并没有掉落了文字,上面是记载当时的情形,描写飞翔的 景象。色斯举,---大家也看过孔雀,看过野鸡,我曾在山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山中一大群野鸡出来,的确很漂亮。色斯举矣,野鸡要起飞之前,翅膀尾巴一展,像孔雀一样很美丽,然后起飞了,翔是飞翔一阵,然后又下来,停在什么地方呢?在山岗上面。孔子当时看到这个情景,野鸡羽毛很鲜艳,仔细一看,是只母野鸡,悠闲安然的站在山岗上。这时候子路也在旁边,孔子就告诉子路,时哉!时哉!
这个时哉,时哉!在孔子一生思想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尤其研究易经及中国文化,关于时的问题,更要注意。人生一切,个人小事也好,国家大事也好,都要把握时机。还有位---环境。易经重点,就在这里。天下万事万物都在变,随时在变,没有不变的事。时间一分一秒在变,空间随时随地在变。所以孔子在易经中提到时空的变。我常告诉年轻同学们,不要怨恨,也不要牢骚,年轻人不怕没有前途,只问你能不能够站得起来,但要懂得把握时间和空间。如同赶公共汽车一样,这就是人生,等的很久的人,不要埋怨,是自己站的太早了,有的刚刚赶到,汽车开出去了,于是气的不得了,大骂一阵,骂有什么用?干脆等下一班第一个上去,不就好了。从这一点小事,也可了解人生,怎样去安排自己,把握时间,孔子告诉子路时哉,时哉就是这个道理。、
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他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他的后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之上,就大有凤凰之像,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役人怡然自得的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样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映射了人生处事之理,孔子周游列国,要想救这个时代,救这个世界,救这个历史文化,但却深感回天乏术。他借着这一幕景致对子路表达这个意思,而不从正面讲,好像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 手法,不用语言,就用目前这个事实指示给子路,你要懂得这个,要立足,要站稳,要站的好,早一点站到你的好位置。时哉,时哉!要把握时机。子路这时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听懂以后,恍然而悟而生感叹 的反应。
中国文字,古文非常简单,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拿现代文字改写成剧本的话,起码是两页的对白,加上表演,镜头恐怕花费20分钟。
这段在研究乡党时要极小心,在此只提前作个简述。现在再回到讲仁的这篇上面: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此一说词内涵的道理。也相当于子路那一则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的道理,前面说过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人用功,很注重培养自己内心的宁静,德行的修养到了相当的程度,孔子看到他进来----一个人道德素养到了宁静安详的境界,走路的神态和平常不同,忧郁时,走路的神态又变得与高兴时不同。他的学问,道德修养到了这个境界,,在孔子面前一走过来,这位至圣老师就看出了火候。所以孔子把他叫过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其他学问讲了半天,都是空的。等于释迦牟尼说的不力文字,真理就在你自己内心里。内心随时随地都能宁静、安详、平淡。这个境界就差不多了。你永远保持心灵上的这个境界,久而久之就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是一般同学们没有修养到这个程度,此中道理,并不是即讲即知,必须要有内涵的 真正修养,曾子也知道一般同学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因此就轻轻一推,推到行为上去,告诫他们先要留心做人做事的忠恕之道。
孔子 的学问,的确有一段内在修养,真实功夫,并不是完全的谈空洞的理论而已。这一段我们暂时讲到这里为止,恕我才疏学浅,言难尽意。这类问题后面还是有的,以后还可以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