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三毛的书是在高中时,爱上三毛的书是大学快毕业时。每一次读完三毛的书心情就像波浪一样无法平静,这一次读得依旧是三毛,却是概括三毛一生的自传。
1943年3月26日中国美丽的山城重庆,在一个叫黄角桠的美丽地方“三毛”出生了。三毛从小性情倔强、独立、冷静、聪明、敏感、任性……,好多词来形容这个日后的文学者,而在我看来如此多的解读都不足以了解三毛的特立独行和乖张。
细细品读三毛小时候的经历会明白:这个聪明、漂亮、善良、单纯的女子,不过是小时候受到了不该有的对待。不得不说如果三毛生活在如今尊重个性的今天,三毛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取得比那时更好的成就。原因?今天的社会更欣赏与众不同的人,也更懂得尊重个人。
三毛倔强体现在父亲给她起得带着祝福与期盼的名字,因为“懋”字笔画太多所以被三毛嫌弃,最后改成了三毛坚持的“陈平”,也许倔强让人觉得孩童时的三毛有些无理取闹,可换个角度说这也是一个人独特个性的体现,不是吗?
三毛是聪明而冷静的,这体现在小时候三毛头朝下淹到水缸里,这时的三毛聪明地双水撑着水缸底部,不停地用脚拍打水面引家人来就自己,获救后也不哭泣只是淡淡说“感谢耶稣基督”。每一次遇到危险三毛都能笑着对待,这样与众不同的孩子注定要取得别人无法获取的成就。
三毛是任性、敏感而孤独的。人们常说:天才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也可以理解为太多人理解不了天才的思维和内心,三毛是敏感的她总能感知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
这样无法找到与之共鸣的人,就造成了三毛的孤独,在闭塞守旧的年代这是太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三毛在他人眼里总是那么另类。
幼年时的三毛无意间被大姐随手丢来的几本小人书开启了读书之旅,这一刻三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和寄托。
本就与众不同的三毛与书结缘后,变得更安静和“不合群”了。书伴随三毛短暂的一生,与书为伴的日子三毛才不会那么孤独。
三毛这样一个聪明、富有才气、有灵性的女子,如果没有十二岁时在台北最好女子中学受到的劫难,年少聪明的三毛也许会一路攀上成功的巅峰,无可厚非地成为某个领域的出色人才。
然而人生没有如果所以三毛陷入身心受到侮辱的绝望里。一个被称为最好的中学里教授知识的数学老师,用她自以为是的认知以及为了自作为老师的威严,生生将一个富有才气的女孩推进了深渊。
这个意外改动了三毛的人生轨迹,扼杀了一个少女的人生方向。三毛从此封闭了内心将自己关在了人群之外,这样的老师即使在今天依然会存在。
每到这时我就会很气愤和无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可无论是以前还是如今都没办法给老师的品行进行测定,成为老师的第一条件还是学识。可学识这一项又怎么能够判定老师的优劣呢?可要想判定一个老师的品德又是不容易的,毕竟人是聪明善于伪装自我的。
三毛是不幸的,因为在她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没有师德的老师,从而遭到了摧毁性地打击。
也许因为我的孩子都是处于学习成长的阶段,所以我对这样有学识而无师德的老师更加痛恨。对少年三毛更是心疼和惋惜,任何时候也许看来对自己微不足道的人,却能带给自己毁灭地打击,从而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这样不幸的三毛,幸运的还有深爱自己的父母,更幸运得有好书陪伴。书陪伴三毛走过灰暗的岁月,让封闭自己的三毛在书里又找到了活着的希望。书,被我们当成良师和益友。书,可以让独孤的人找到安慰;书,可以让渴望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找到资源!
读完这本三毛的自传,我是伤心的。这样的揪心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给予的善待,能让我们在平静安稳中能与书籍常伴。三毛的人生是悲情与绚烂并存的,她的悲情来自自生活,她的绚烂来自书籍。书,与三毛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永远不能割舍的东西。
少年时期的三毛个性冷淡而独立,内向而敏感。而她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书筑成了她童年生活的象牙塔,也造就了她丰富而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独一无二的三毛,人们眼中的文学才女。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三毛传—带着丰满的自己去流浪!》感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