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的《Childhood Narcissism》一书,其中提到了适度/中庸育儿的理念,引发了我对自己育儿方式的一些反思。
作为父母,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都认为给孩子的爱越多越好。然而,虽然道理上明白孩子需要通过挫折来成长和学习,但在实践中,我们可能往往因为担心给的爱不够多,而不自觉地妨碍了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机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才意识到,过度的爱有时反而会成为他们发展的阻碍。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爱往往直接激发我们想要保护孩子的本能,这是下意识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额外的efforts去管理自己的爱心。从育儿原则上,时刻提醒自己“适度”的重要性,可能可以更好帮助我们在实际中做到不过多干预。
除了“过多的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对“创造力和自由思考”的培养也曾有一些误区。我一直认为,鼓励孩子自由思考和发展创造力是越到位越好。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发现,过度推崇自由与创造,可能会忽略必要的纪律和边界设立。孩子在自由探索的同时,也需要规则和框架来引导,这样他们才能学习在自由与限制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为过度发散而失去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充满各种限制的。
我猜这些误区可能很常见,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父母。总想着把一切最好的都给孩子——最多的爱、最多的自由、最好的资源。但是这种极端的多,让孩子在一个不现实的“人造环境”中长大,反而难以学会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存。
这些道理听起来是老生常谈:育儿的关键在于“适度”,而不是单方面的“越多越好”,即便是你认为再好的东西也不例外。但是真正做到是关键。这种从原则上认识到适度和中庸的重要性,可能会更容易帮助我们从下意识行为中跳出来,做出调整。
确实,育儿本质上是一段父母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犯错,但也会从中吸取经验。重要的是,这些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不必太过懊悔,因为没有这些试错就无法找到那个合适的平衡点。
其实,我们不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反思与调整,找到自身成长的平衡点嘛。一方面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前进,同时也保持适度的稳定性,而不是大幅度地改变。生活中充满了这种动态的平衡,需要我们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