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为旧时读书人所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此四件中,墨以徽墨最为著名,徽墨、湖笔、宣纸与端砚,平分秋色,同为古代书画创作所必需。
宋元以来,随着南唐时易水墨工李超、李廷珪父子南来徽州,带来先进的制墨技术,徽墨成为墨品中之最著者,代表徽墨生产最高境界的技术则被称为“易水法”。
徽墨产地集中于徽州所辖歙县、休宁和婺源三县。
三县墨品,以其不同的风格和品质,满足全国不同的市场需求,其中婺源墨以“朴实无文”的平民化特点,以供给普通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而名扬全国。
婺源制墨家中,又以北乡十四都虹关詹氏声名最藉。詹氏墨商(墨工)异军突起,所制墨品异彩纷呈,“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
詹氏制墨不仅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清中叶以来,徽墨成为中日经济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项商品。
清代康熙年间,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元泰(1689—1743)曾远涉重洋到中国,向詹子云等徽墨名家请教制墨秘笈,并带回大量婺源墨。
松井元泰在其所著《古梅园墨谱跋》中说:“徽州官工素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云。”
另一位东瀛藏墨家河氏朱庵在其著作《朱庵谈墨》中多次提及婺源墨工对日本制墨业的影响,认为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
明清以降,詹氏墨家代有人出,其技艺和家族经营墨业的传统,直至民国末年尚不绝如缕。
婺源虹关詹氏一族,以其极具内聚力的家族经营方式和精工制作的祖遗制墨技术,迅速占据了清代墨业的中低档市场,名声大噪。其传世墨品甚多,为今天研究中国墨业发展史留下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直至晚清,关于詹氏墨商(墨工)的事迹,亦多散见于各种报章和小说。
詹氏墨品具有平民化的特点,是其经营网络遍布全国的重要原因。
婺源墨不如歙县所产的徽墨那样隽雅大方,也不如休宁墨的精致绚丽,墨的质地远不如歙休的烟细胶清,总体上看其墨品较为粗糙,这一点却赋予其平民化的特点,因此更易为广大群众接受,而且婺源墨肆甚多、遍布全国南方各地,因此亦成为当代研究墨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詹氏墨品主要面向群众,因此其所制的贡墨、御墨极少,文人制墨数量亦不多见,不过因其往往选择“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日月”、“八仙庆寿”、“八蛮进宝”、以至《西厢记》作为墨名,这些具有民间艺术特点都是一般群众所喜爱的主题,因其“俗”而广泛流入民间。
詹氏墨业在民国时受西方墨水、钢笔倾销中国的打击日益衰败,逐渐成为了艺术专用的文房工具。
笙歌问答:大家一般用什么品牌的墨汁或者那种墨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