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很多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比如说文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哲学、心理学等等。可能除了对数学和英语,其他的领域都非常感兴趣。于是购买了很多这些方面的书,书柜里的书一层一层的慢慢往上堆叠。等到猛然走进书房,打开书柜,发现很多书都还没有开封,想想真是浪费。
后来慢慢的做一些减法,去掉了物理、生物、化学、保留历史、心理、法律、管理,虽然发现时间多了一些,但是精力仍然不够用,于是接着做减法,现在短期之内仅保留心理学、法律方面的学习和了解。
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有类似的、情况。我们想把自己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学好,但最后发现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了解,最终就成了一个杂家。杂家不一定不好,而专家不一定就好。其实对于很多方面都懂一些,可能比只专精一个方面在处理商业问题时会更得心应手。我不想偏向任何一面。每当我想成为专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因为涉猎的太多而成了杂家,所以又往往很羡慕那些专家。
拿简单的写文章来说吧,有些时候想写些励志方面的,有些时候想写些健身方面的,有些时候想写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又想给大家谈谈历史。但是我发现很多的方面都写不好,只有自己真正了解的领域,才会有真正的感悟和想法,那些浅尝辄止的领域,写不出什么深入的东西来。
小时候羡慕法官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的样子,又羡慕古案青灯能写出煌煌巨著的作家的风采,也羡慕心理学家超越常人的心智和和眼光。因为这些种种的喜欢,慢慢的引发了自己的兴趣。各个方面都在看,都在了解。当然也并非没有好处,比如说和很多的朋友客户聊天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些话题和大家坐到一起侃大山。但要说真正能够在某些领域有深入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还谈不上。
坚持到现在的健身、法律、心理学慢慢习惯,于是开始尝试在写作的领域里做一实践。又因为本科学习心理学的缘故,个人感觉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更加得心应手。健身、法律、历史由于没有深入挖掘,就没有很深刻的东西可以表达。
以前的各种兴趣或者学习,更多的是想让自己养成一些变现的能力,可以让自己过得好一点。现在选择一些自己的方向的时候,则更加倾向于是不是真的喜欢,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精耕细作,因为你擅长,所以做起来比较轻松,有成就感,因为擅长却不专精,就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让自己有了不断向上攀登的兴趣,这样的话更可以有所建树。以前一直在思考,为什么100多年前的科学家们可以涉猎很多行业,可以即是科学家,又是画家,还可能是物理学家,甚至可以是经济学家,一人身兼多职,冲击各个领域。但发展到今天,我们会发现很多领域分的越来越细。而一个诺贝尔奖的课题,可能有两到三位的研究人员的偕同合作才能攻克下来。因为人类的文明犹如一棵树,树干的部分是基础,而现在要到枝繁叶茂的时候,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需要更加精细的推进。
你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成为杂家,杂家可以交更多各个领域的朋友。然后慢慢选定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为专家,这样的生活不会枯燥,也不会太无趣。在某些领域深入学习,让自己不辜负自己的兴趣。现在的我们被各种琐事占据着我们的时间,时间成为越来越宝贵的东西。而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希望你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精耕细作,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