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的规划

      在我从小生活的小小的古城里,几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就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古城虽小,也有一家占地面积不算太小的电影院,为了让城里的居民能在早些时间知道今晚放什么电影,于是在每条小巷的巷口,墙上都有一小块长方形的黑板,每天早上都会有个电影院的职工拿着粉笔在每一块黑板上写上“今日放映”,然后是影片的名字和当天的日期。他的字写得很好。上小学时每天从黑板前经过,都要停下来认真的看他今天写的字,读一下影片的名字,心里就很羡慕他的职业,就想着好好练练字,长大了我也要干这份工作。就这样每天路过“今日放映”的黑板,一年一年的岁月悠长,在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全家人偶尔买票去看一场电影是件隆重的事,我也一直惦记着这份职业。直到上了初中,从某一天开始,小黑板上不再经常更新影片名,后来就不再有人来写了。原来是街上有了私人开的录像厅,看电影的人少了,接着在市场的竞争中直接倒闭,我的第一份职业规划就此也跟着完结了。小虎队、齐秦的歌声在小城的街头巷尾飘荡着,喇叭裤、花衬衫也在青石板路上摇摆着,在电视机里看到了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同学之间都在互相传阅着琼瑶的小说,小城岁月悠长的日子随着初中生涯的结束而结束,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也开始心痒痒了。 

      就这样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哼着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踏入了高中。那时的读书时代,不知道有压力这个词,也没有读书是最好的出路的说辞,考不上大学顶替父母辈的工作也是可以的,想不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全凭自己的内心信仰。于是在没有太大学习压力的环境下还算努力的坚持学习着。老师也按部就班的上着课,叫我们写着亘古不变的主题作文—我的理想。理想是什么呢,不知道,为了完成作业,于是科学家、宇航员成了大家的假想职业。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就像路边随意生长的花花草草,是没有规划的人生,看课外闲书的时候比正经学习的时间还多。                                               

      我爸是在那个年代里一直坚持买书看书的为数不多的人,在这座小城里领着有限的工资,想方设法找到能找到的出版社的出书目录来邮订书。在学校的公家分配的教工宿舍楼里,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户型,一样的标配家具,只有我家的书柜最多。书柜是我爸唯一自己做主买的家具,因此被我妈念叨了好久,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添置家具是件大事。对于负责家里柴米油盐的女主人来说,书和书柜是既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的无用东西。总之在我吃饱了饭,做完了作业后,书柜就是我捣腾的地方,中外小说看得懂的看不懂的都囫囵一遍。在一大堆古今中外小说中,我找到了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故事情节浪漫凄美,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晚年更是让人动容,加之又在三毛的文字里深受鼓舞,所以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也想把自己的人生定位为浪漫凄美,想像着把手揣在风衣兜里走在黄叶飘落的秋风瑟瑟中。那未来该干什么好呢,才能和浪漫凄美扯上关系,科学家、宇航员是干不了的,很清楚自己不是这块料,再说也不是浪漫凄美的人设。我想了很久。后来因为我生了一次小病,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但也让小城里水平有限的医生抓痒挠腮,这让我萌生了考医学院的念头,决定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小道消息,说有个组织叫红十字会,可以加入其中到世界各地去行医,救死扶伤的同时还能流浪世界。不管信息的真假与否,反正当时的人生规划是带有忧郁气质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高大上。高三时,又写语文老师的命题作文我的理想,我就这样写了,还写了要终其一生去流浪,然后孤独终老。老师的批语是太颓废。呵呵。                                                     

      最终我还是考上了医学院,人生规划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也离开了小城去到了外面的世界,在那座比家乡大很多的城市苦读了五年。在繁华的城市里年轻的心兴奋又迷茫 ,毕业季惶惶恐恐,只想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当起了医生,过起了忙忙碌碌的日子,当年作文里的流浪世界,浪漫凄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上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日子过着过着,一些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安排,躲也躲不过,所以现在的我的职业已然是最接地气的,与人间烟火融为一体的家庭主妇。在这最最繁琐细碎的工作中,每天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的生活,在平凡的日子里看见了岁月静好的模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