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二月,吴军从东兴回师。追封太傅诸葛恪为阳都侯,加荆州牧、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诸葛恪于是有轻敌之心,想要再次出兵。诸大臣都认为数次出军,必定疲敝国家,同声同气的谏止诸葛恪,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固执地谏争不止,诸葛恪命人把他扶出去。诸葛恪为此专门撰写文章,晓谕百官,文章说:
“敌国一定是相互吞并,仇人一定都想除掉对方。如果有仇敌,却任由对方力量增长,祸患不在当代,就是传给后人,这不能不深谋远虑。当初秦国只有函谷关以西的土地而已,尚且以此吞并六国。如今魏国就好比古代的秦国,而土地广阔,是秦国的数倍。吴、蜀两国呢,比起古代的六国,连一半都不到。我们之所以还能与魏国对抗,是因为他曹操时代的兵众,已经凋零殆尽,而新生代还未长大,这正是贼国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的年代。加上司马懿先诛王淩,然后自己陨毙,他的儿子幼弱,而专擅国政,虽有智谋之士,不能得到任用。现在讨伐他,正是他最脆弱的时候。
“圣人最紧要的事务,就是把握时机,现在就是时机了。如果顺应众人的情绪,心怀苟且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考虑魏国将来的发展,却认为他们现在衰弱的情况会继续下去,这正是让我叹息的地方!如今听说众人认为百姓还很贫穷,想要休养生息,这是不知道大的危机,只看着小的勤苦。当初汉高祖已经拥有三秦之地,为什么他不闭关守险以享受娱乐,还要空国以出,攻打楚国,自己身受创伤,甲胄长满虱子。将士厌倦困苦,难道他是喜欢刀锋,不爱安宁吗?是考虑到长久之计,楚汉不能两存的缘故。
“我每每借鉴荆邯向公孙述陈述的进取之图,以及近代我家叔(诸葛亮)所陈述的与贼人争竞之计(前后出师表),未尝不喟然叹息!早晚不能安心,所思所虑,都是这件事,所以把我的愚见大略写下来,希望能得到一两位君子的理解。如果我一旦丧身,志向计划没有完成,也让后世之人,知道我所忧虑的事,让他们再做考虑罢!”
众人看了诸葛恪的文章,虽然心里都知道不能出兵,但也没人再敢反对了。
丹阳太守聂友一向与诸葛恪友善,写信进谏说:“大行皇帝(孙权)本来就有遏阻东关的计划,只是他生前计策还未施行,魏兵自己远来送死,将士们凭借主上威德,出身用命,建立了非常之功,这不是宗庙神灵社稷之福佑吗?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如果想要乘势大举出兵,天时未可,只是您自己任性。我私底下十分不安!”诸葛恪在之前写的文章后面又批了几行字,作为回信,说:“足下虽有自然之理,但不能看见胜负存亡之大数,仔细读读我这篇文章,就可以开悟了。”
滕胤对诸葛恪说:“先生你身受伊、霍之托(比着伊尹、霍光,皇帝都交给他教导了),入安本朝,外摧强敌,名声振于海内,天下无不震动,全国百姓之心,全靠您才能安定。如今在劳役之后,兴师出征,民疲力屈,而远方的敌人早有防备。如果攻城不克,村野抢掠又一无所获,这不是前功尽弃,又招致责备吗?不如按兵不动,以观其变。况且军事行动,是国家大事,靠万众一心。如今大家都不愿意,您一个人要战,怎么能行呢?”
诸葛恪说:“众人都说不可,是他们不会计算,而怀有苟且偷安之心。而你居然也和他们一样!我还能指望谁!如今曹芳暗弱拙劣,国家政权操在司马师私门,他们君臣离心离德。而我以国家之资,凭借战胜之威,何往而不克!”
三月,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兵,再次北伐,任命滕胤为都下督,掌管留守事务。
华杉曰:
诸葛恪这篇宏论和对群臣进谏的回应,真应了《史记》里司马迁评论商纣王的话:“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他的智谋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他的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分析问题,如果自己先有了结论,那就不是分析,而是论证,如果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论据,那你想论证什么,都没问题。
所以,要分析,不要论证。分析是对结论保持开放,论证则是已经预设了结论。我们自己面对问题,要保持分析的态度,把握现状,掌握真因。当别人向我们提出他的意见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辨别,他是在分析,还是在论证。当会议中两人因不同意见开始辩论的时候,更要注意,谁是在真正探求真理,谁是在捍卫自己的观点。
诸葛恪说别人不会计算,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孙子兵法第一篇就讲计算,叫五事七计,综合计算对比敌我双方实力事情,看看有没有胜算。计算科目,五事七计,五事:道、天、地、将、法。诸葛恪认为现在正是天时,将领和军法也是他占优势。但是,第一条,道,孙子兵法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万众一心,上下同欲。这一条,他认为魏国是君臣离心,却看不到明明白白吴国的情况,是他一个人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是打不了仗的,就是滕胤给他讲的道理。第三条,地利,上一次东兴大捷,就是因为吴军占着地利,魏军来送死。但是,如果吴军北伐,地利就颠倒过来了。而天时、将领、军法的优势,也是诸葛恪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完全不存在。北伐的结果,兵法教科书上都写着,就像滕胤说的,魏军只需要坚壁清野,吴军攻城不能克,野外抢不到粮食物资,魏军再骚扰切断吴军后勤运输交通线,吴军就只能撤退。吴军一撤,魏军就在后面追击掩袭,吴军大败是必然的了。这都是老老老老老套路了。诸葛恪认为自己是天降奇才,他就以为这都不会发生,认为自己掌握了存亡之“大数”,大计算,大数据。
6、
夏,四月,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