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网上都在流传“一支笔,一盏灯,一个夜晚创造一个奇迹”,这让我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
俩娃虽都是亲生,但在假期作业的面前,各自表现却截然不同。
妹妹自假期开始便没停歇地在写作业,虽然是写写玩玩,玩玩写写,但是作业一直在她的日程单上。当她得知31号要回老家时,便扬言“回家之前必须写完”,我只是听听并未当回事。当30号晚上她说“今晚我必须写完”,我依然只是听听,心下想:还那么多,怎么写得玩,再说,写就写吧,写困了你自然写着写着便睡着。
不曾料到的是,这孩子11点在写,12在写,1点还在写,2点了仍然在写。那个夜晚让我感到些许担忧。这个孩子怎么不太像个孩子……
妹妹的作业终于在31号接近凌晨3点完成了。睡了两个钟的样子爸爸把我叫醒:快5点了,准备出发。
凌晨5点从无锡出发,奔赴千里之外的江西老家,五年了,这次照旧。
由于晚上未休息好,早上又吃不下东西,前半程,我和妹妹都有不同程度的晕车状态,特别熬人。
两个孩子回到老家的度假状态,只能用三个字形容“玩疯了”。这才感慨“还是妹妹有远见,我这个当妈的都自愧不如”。想我,竟然天真地买了两本习题给妹妹,想着在老家既不需要工作又不需要做家务,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帮孩子把成绩提一提。事实是,我回到老家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巴不得躲起来,一个人偷着闲。我比孩子还摆烂。
临近返程,我和姐姐开始有点急了。她因为自己的作业,我因为妹妹的作业——等用于我的作业。因为没带“我的作业”回来,所以不清楚作业具体内容,不得已联系同事(她儿子与妹妹同班级)让她把作业拍给我。于是初九白天把相关内容打好草稿,方便去了无锡之后直接誊写;晚上赶了两个手工,幸运的是妹妹喜欢手工,我只不过打个下手。有意思的是初九傍晚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娘呀,这个龙的窗花该怎么剪,太难了,怎么办”?我们行程相同~初十回无锡,她与我一样临时抱佛脚~作业赶工。
我好歹是在初九睡觉前完成了作业,毕竟是个成年人[/偷笑]。姐姐不然,十点多还在赶作业。这让我不禁想到假期之初,妹妹抓头挠耳在一边无奈地写着作业,姐姐则坐在取暖器上靠着书架闲得打盹的情形。真可谓,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呐。同时我也感慨:命苦啊,回老家的晚上妹妹彻夜赶作业使我不得好眠,而今,回无锡的晚上换成姐姐彻夜赶作业让我无法安睡。(好在姐姐在近11点时完成了全部作业)回到无锡后,我发现最苦的依然是我。
初十当天,堵车严重。原想着大不了晚上12点赶到无锡,后来发现,这个愿望竟然有些天真。凌晨三点,爸爸说:我都不急,你急啥?他哪里知道,我还有作业没完成。[/流泪]
凌晨四点终于到了无锡,我没丝毫倦意,把姐姐和妹妹安顿好,赶紧到处找作业《学生素质报告单》《生活手册》。作业找到后,因为量少,加上打了草稿,于是很快完成。
这次赶作业的经历使我“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必定在回老家前把所有任务完成!
当我看到一则留言说“原来最后需要连夜补作业的居然是自己”,我真想同她握个爪。
不过相比其他学校,两个孩子的学校并 无多少素质作业,加上孩子喜欢手工,在这方面我不算“深受其害”。在想,学校布置素质作业的本意是好的,可以增加亲子互动,毕竟现在的孩子最缺的是父母的陪伴。只不过做着做着,事情的本质就变了,最终让家长感受到的只有压力。是家长的时间精力不足?还是家长并不擅长陪伴孩子?我想,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尤其是后者。如何与孩子玩耍?我坦言自己是真的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