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0年,我新接手一个三年级的班级。64个名字,64张脸同时冲击我的记忆,让我短时间内对不上号。但一个同学的名字我很快就记住了,因为它出现概率太频繁了。
课上,“老师,我在写作业,徐同学总是往前挤的”,坐在后排的男生说。课间,“老师,我和乐乐在玩游戏,徐同学总是来害我们的”,一个小个子的男孩跑过来说。“老师,徐同学……”这样的话不绝于耳。让我在开学第一天就记住了这个特殊的孩子——同学们眼中的“差生”。
我仔细观察了几天,这孩子笑起来有两个酒窝,本来应该很有亲和力,可他总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让班上同学都不愿意和他玩。而且班上只要有不好的事,几乎半个班的同学都会说是他干的。因为他行为上有些不好的地方,所以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没有人玩,他就想通过“害”一下别人的方式来引起注意。就这样恶性循环。
“胡老师,我的益智器具上绿色的环被徐同学偷走了”,一下课,小敏同学就跑到讲台边对我说。“老师,我的也被偷了”,小方同学附和道。“还有小美、欣欣和晨晨的也不见了”,另一个同学说道。“肯定是徐同学偷的”。“对对对,就是徐同学偷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
这时,徐同学涨红着脸辩解道:“我没偷。”“就是你偷的”,一个文静的小女生说道。“好了,同学们,安静下来,我大致听明白了,你们觉得是徐同学偷的,有什么证据吗?谁看到了?”,我朝着小敏同学继续说道,“为什么你说是徐同学偷了你的环?你看见了?”“没有看见,是阿泽跟我说的。”“你看见了?”,我朝着阿泽同学问。“老师,我看见他有好多个环”,小灿点点头。“你们买的是7层的汉诺塔,他的是10层的,你数一数是不是?而且这10个里没有2个绿色的环。”,我不紧不慢地说,“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不能用‘偷’字哦。”此时,我看到徐同学眼中的感激。
虽然,徐同学有时还是会去撩一下其他同学,但他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到期末数学考了93分。其他同学对他也信任了很多,班上有不好的事情会调查取证,事不会所有的事怪罪于他。
我看到他慢慢地融入了班集体,慢慢地在班集体中获得一些价值感。
(二)
班上有一个孩子,人很机灵,说话跟大人一样。上学期他的字一笔一划,写得工工整整,作业也认真完成。他跟我说他妈妈每天陪他写作业,不让他出去玩的,写完了作业还要练字。
这学期,他很明显地拖沓了,字是乱画的,作业也经常不完成。他妈妈下午打完了麻将,晚上还要打,一天打两场麻将。
今天下午放学,他跟我一起走,他告诉我,他跟他妈妈说晚上不要打麻将了,不然他会读不来书了。他妈妈对他说:“是你读书还是我读书啊?你是帮我读吧?”
我突然很难受,虽然陪写作业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习惯,但放任自流更是不好。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不自觉的孩子,适度地陪伴还是有必要的。这样放任,孩子很可能会毁了。
这个孩子,学习习惯是不太好的,坐在他身边,给他倒计时,他可以很快完成。不盯着他,他可以耗一个小时写不了几个字。
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前几天,他说他期末得的奖状都扔掉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妈妈说那是安慰奖,“劳动之星”有什么用,只有那些“三好学生”才有用。我觉得大人再怎么觉得没用,也是孩子辛苦获得的荣誉,不能在孩子面前直接说出来。要看到孩子的成长,成长比成才更重要。
这样的孩子差吗?他一点都不差,他懂得很多,反应也很快。但他今后会发展成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家长能不能正确地引导和适时地监督。
(三)
“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注意题目中隐含的数学信息”,我话刚一说完,就有学生喊起来:“老师,小方吐了。”我赶紧走到方同学座位旁,询问她是不是难受,要不要叫家长接回家看看。她摇摇头,说昨天晚上跟姐姐玩冻到了。
看着地上一堆的呕吐物,我问道:“有没有同学愿意打扫一下?”“咦,好恶心啊。”“看得我都要吐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更甚至有同学带起了口罩。我正想着来拖一拖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已经默默地拿来了拖把,认真地拖了起来。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小邹同学。我很诧异,他没有捂住鼻子,很淡定地把这堆呕吐物拖干净,然后去水池清洗了拖把。又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一句话也没说。
我突然有些感动,也对他有了很大的改观。小邹同学性格比较怪异,只要别人说他什么,他不会说,直接动人去打人。所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老师处理他打人事件无数。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打人事件也确实减少了很多,但依然是喜欢动手。
上一次他与前排同学打来打去,我制止过两次,前排同学已经停止了,他依然不脚下不停地踢来踢去。我有些生气,狠狠地批评了他。他嚎啕大哭,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又冷静下来。放学后,又倒在爷爷的怀里哭诉。晚上我发微信与他妈妈讲述事情的经过,希望家长配合教育,也免得他带有情绪。第二天他又如常,学习和玩耍。
这样一个爷爷奶奶宠爱中长大的孩子,能够不嫌脏不怕累,积极主动去帮助别人。真的很难得,随即我奖励了他2枚阳光币,以表扬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所谓“差生”其实一点也不差。我与这些“差生”的故事还在继续,希望用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掘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