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中的《哑奴》,每看一遍都伤心不已。奴隶的命运,像撒哈拉沙漠无休止的风,凄惨悲凉。
三毛去财主家做客,哑奴的孩子为他们服务,烤肉倒水,谨小慎微。三毛了解到他竟然是奴隶,又惊又怒的三毛留给他两百块钱,但三毛却感到耻辱,因为她感觉这是一种施舍,她写道:“很为自己羞耻,金钱能代表什么?我向这孩子表达的,就是用钱这一种方式吗?我想不出其他的办法,但这实在是很低级的亲善形式。”
再一次为三毛的善良深深感动。
火热的八月,毒热的太阳像火山的岩浆一样流泻,那是近五十五度的令人发狂的高温,哑奴在天台上劳作,没有一处可以藏身的阴影。三毛给他食物,让他休息,哑奴却把食物全留给孩子们,自己只吃了本来是山羊吃的干面包。
哑奴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爱的光芒却像撒哈拉沙漠的黄昏,美到极致。
三毛与荷襾对哑奴一家更充满尊重。他们去哑奴家做客。所谓“家”,就是镇外沙谷边缘的一个破旧的帐篷。哑奴的妻子衣不蔽体,两个儿子更是光着身子。座位就是几个麻布袋,还没铺满,有一半都是沙地。没有杯子,他们就用旧茶壶轮流喝水。
哑奴无以为报,他就用自己的力气悄悄为他们补天棚,洗车,收衣服。
善良的人惺惺相惜,为大漠风光赋予的真善美的力量,让人动容。三毛荷西与奴隶,就这样书写了撒哈拉沙漠的传奇。也许,这才是三毛笔下真正的大漠风情。
哑奴最终还是被卖了,当三毛把仅有的现钱和毯子送给被捆绑的哑奴时,哑奴跌跌撞撞地扑向太太和孩子,把钱和毯子全留給他们。
“我的泪,像小河一样流满面颊"。三毛伤心欲绝,一夜未眠。
同样,每读一遍,我也是泪流满面。想起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同哑奴一样,都是黑人奴隶。但是他们和任何肤色的人一样,充满追求,充满爱,充满智慧,甚至比别人更宽厚仁慈。就因为肤色,就因为不平等的制度,他们失去人身自由。生而为人,有人却要把人踩在脚下,这样肮脏的世界,幸亏有人把它打碎!
哑奴,汤姆,愿你们在人的世界里,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