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在我的身边,听说了这样一些故事。
上中学的时候,我的老乡和我在一所中学读书。因为我们是外地人的缘故,不知道怎么的他就被人盯上了。后来才知道,每个星期他们都会找他要钱,然后还会打他。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在家里,他的爸爸妈妈是都会动手打他的。他选择了忍耐,用自己的隐忍过完了中学时光。
儿子的堂姐来了,叨叨起学校的事儿,说她每天给自己的哥哥带早餐——有一天,她来晚了,发现自己的早餐被另外一个人吃了,而那个人还对她进行了辱骂……我说这么不要脸的人你跟哥哥说了没?她说,说啦,哥哥把我臭骂了半天,嫌我来晚了。我说你跟家人说了吗?她说我不敢,家里人一定会埋怨我事情没做好……瞬间想骂街。
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接送的路上遇到一个哭哭啼啼的妈妈。一问才知道,她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我建议她应该教会自己的孩子怎么去应对,要大声向大人求救,或者一旦受到侵犯要大声叫喊,她说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因为总被家里人打,所以,也习惯了打人,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我努力地跟她解释,我们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生活的环境,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决定我们应对的方式,让暴力收缩,乃至消失。如果每个人都害怕而不作为的话,可能环境会越来越糟糕。我的做法是,一旦发现有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就一定会和孩子一起演练,被坏人抓住的时候要大声叫嚷,被坏人扑倒的时候要使劲儿踢他,方便的时候可以反向扳他的小手指……在游乐场的时候很多妈妈都会问我:“你是怎么样把你的女儿培养成警报器的?”有一个妈妈苦恼地说,孩子被打了通常都选择一声不吭。
校园暴力的来源,大约是人的本能。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暴力的方式作为模板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要从源头上让每个家庭,即孩子生活的“小环境”都成为温暖和民主的所在,为孩子种下一颗生长民主和公平的种子。如果家里对孩子就充满暴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校园暴力的猎物。他会习惯性地在家庭以外延续在家里无助的应对方式,成为“沉默的羔羊”。轻则留下阴影,严重的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身体有伤痕,个人物品丢失或者损失,通常要介入进行询问。而保持和孩子的沟通渠道通畅,让孩子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自然地向父母“求助”,从而避免问题更加严重。
最后一定要记住,故意冲撞,身体欺凌,绰号,语言欺凌,被孤立,都是校园暴力。成长,需要跨过很多条沟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保护,更要学会,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