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困境》
信仰与科学不同。科学追求的是证实和证伪,追求的是物质的实用价值;信仰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追求的是精神层面或曰灵魂上的安宁;所以常听人说,是因为看不见而信。
听听也有点道理,无论上天或是入地,凡是人类能看得见的就是科学;凡是人类看不见的想像的预期的都可以称为信仰。
最近重读史铁生的遗作《昼信基督夜信佛》,深受启蒙。
在这篇随笔里,作家站在一个俗众的角度,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两大宗教的优点和不足,听过之后让我们这些对宗教缺少了解的俗众耳目一新。
史铁生认为:“人的迷茫,根本在两件事上: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倘其不错,那么依我看,基督教诲的初衷是如何面对生,而佛家智慧的侧重是怎样看待死。
证据是:大凡向生的信念,绝不会告诉你苦难是可以灭尽的。
现实生活的真面且谁都看得清楚。
比如说,乐观若是一种鼓励,困苦必属常态;坚强若是一种赞誉,好运必定稀缺;如果清官总是被表彰,贪腐势力必定一向强大。
在我看,基督与佛法的根本不同,集中在一个‘苦’字上,前者相信苦难是生命的永恒处境,其应对的所以是‘救世’与‘爱愿’;后者则千方百计要远离它,故而祈求‘往生'或‘脱离六道轮回’。而这恰恰对应了白天与黑夜所向人们要求的不同心情。”
所以,他认为:基督更适合于苦难充斥的白天。他从不作无苦无忧的许诺,而是要人们携手抵抗苦难,建立爱的天国。
就像耶稣上十字架,一种说法是上帝舍了亲儿子替人类赎罪,另一种解释是创世主的意志谁也更改不了,甚至连神的儿子也休想走后门,于是便逼迫我们去想,生的救路是什么或只能是什么。
白天为什么要信基督?因为基督强调的爱是及他人,独自不能施行。白天的信仰,意义在于积极应对这世上的苦难。
夜晚为什么要信佛?因为黑夜是完全属于个人的,所以更要强调智慧。而佛的智慧是让人在死亡面前“往生”和脱离“六道轮回”。
基督教的弱项,在于黑夜里的匮乏。爱,成功应对了苦难。但是死呢?虚无的威胁呢?无论多么成功的生,最终都会撞见死。
佛教正是应人的需求而提出“往生”和“六道轮回”之说。
而作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今生、来世其实是一样的,吃喝屙撒睡固然一样,大彻大悟就更应该能看出些一样来。生既是苦,苦既是生。如此又求什么来世!在我想,‘往生’是不是有些多余?
那么‘脱离六道轮回’呢?说真的,我半信半疑。所信的,你下辈子可以不是人、畜牲、饿鬼等等;所疑的是,莫非你可以是无吗?你只要有,就麻烦。有就是有限。设若真有来世,我怎么能认出此一世的我即是彼一世的我呢?一生止于吃喝屙撒睡的人太多太多,想必来世也难分辨。”
问题是现在的佛法也许离佛祖释伽牟尼创建的初衷越来越远。原来的佛教,讲的是“八戒”;现在缩减到“五戒”。信佛的人不仅可以结婚,还可以在家修行,不仅可以单独修行,还可以男女双修。
原来的佛教,讲究的是清规戒律,对信众要求及其严格,现在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昨天还在杀人,只要今天你认真改过,就可以成佛。
史铁生认为,一个“往生”,一个“脱离六道轮回“,就包含了许愿的成份在里面,你只要信我,就包你脱离苦海。
而真正的信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不是一劳永逸的,信仰永远在路上。
也许正像地藏菩萨说的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现在这种许愿式的承诺,会惯的信众越来越贪婪。“求财的,求官的,求不东窗事发的,有病求健康的,健康求长寿的,长寿求福乐的,福乐不足而求点石成金或隔墙取物的……”
于是就有了信佛的人对信基督的人嘲笑,你们的神不行,他连自已的儿子都保佑不了;我们的神不仅能保佑我们升官发财,还能许诺我们死后“往生”和“脱离六道轮回”……
说到基督与佛,史铁生认为,“前者总是让人想到忏悔,后者却总是让人想起许愿。忏悔,是请神来清理我的心灵;许愿,却是要佛来增补我的福利。忏悔之后,是顺理成章地继续检讨自已;许愿之后,则要看佛的态度,滿足我愿的我为你再造金身,否则备选的神明还有很多。”
我认为,作家虽然提出了“昼信基督夜信佛”,表面上看是主张将信仰一分为二,谁也不得罪。但实质上却对信基督赞美多些,对信佛怀疑多些。
这主要因为他更倾向基督教面对生命苦难的态度,更赞成“救赎”和“爱愿”;怀疑佛教在苦难面前许诺的“往生”和“脱离六道轮回”。他同时很赞成地藏菩萨,认为他把成佛这个终点推到了永远,从而暗示了成佛之路的无限性。
道路的无限即是距离的无限,即是差别的无限,即是困苦的无限,也便意味着拯救之路的无限。
由于地藏菩萨的出现,基督教与佛教在这里殊途同归了!
所以作家对地藏菩萨的欣赏和肯定,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对基督教信仰永远在路上态度的肯定。
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是真正的信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或是其他宗教,或是宗教以外的信仰,都没有什么终点可言?
所有的信仰都不能停下来,真正的信仰只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