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俗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告诉我们使用工具的重要性;武侠大片中传世宝刀需要开光饮血,告诉我们利器也不是直接能用的,得讲究一定的程序步骤。在我看来, 印象笔记 就是一款需要「饮血」的利器。
最近绿色的大象似乎无处不在,群聊时偶尔会提到印象笔记,虽然没有微信、 QQ 那么普及,但也总有些人会回应「你也用啊」。前段时间大象进军中国市场,看过印象推出的 Market 后,对这个团队兴趣更加浓厚。很多应用风靡一时,但后劲不足,在原有功能上再难突破,就好比一个博主不再更新的博客,内容无论再好也总归是令人遗憾的。印象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不断给用户带来惊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些改进。
使用印象笔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在此期间应该是伴随不少痛楚的。我是个很「挑剔」的人,会产生很多想法去调整使用方法,最初的不适应总带来很多负面情绪,或者说挫败感。不断总结的过程也是不断淘汰的过程。一个应用的使用方法很大程度上是由应用本身的功能决定的,但用户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空间。拿印象笔记来说,它可以建立笔记本,但没有规定建立什么样的笔记本;它能贴标签,但不限制你用什么格式的标签;它能检索,但有一定的语言格式和限制;它可以复制链接,但不会提醒你什么时候应该用到……总而言之,自由度越高,可以产生的组合越多,学习的难度就越大。当然,如果你只是偶尔用用,或是满足一些基本的记录,那么完全不必去钻研这些。记住一点,有需求,才有学习投入的必要。
我说过,自己是个「挑剔」的人。这款应用不满足于只是简单用用,所以做出很多尝试,其中也淘汰了很多方法,走了很多弯路,并且我认为这项「事业」没有终点,只要还在使用大象。但这并不妨碍我此时做一些分享,不能保证对每个人都有用,只要对于想要探究使用方法并愿意为此付出点时间精力的人有些启发,此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有几点贯穿始终的东西,有必要在此说明。我在学习的时候不喜欢「依葫芦画瓢」,所以也希望阅读的人不拘泥于操作和形式,找到有助于改进自己思考和使用方法的灵感,这才是最重要的。看到有人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分类或是标签分类,无需过于惊讶敬仰,除了能说明此人工作和电脑密切相关以及生活忙碌爱好整理以外,并不能说明什么,需要关注的是整理依据和分类体系,一切以自身需求为核心。有人会提倡每条笔记在应该做好标签和相关检索信息,但是做这些事情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在我看来,笔记应具有的最佳特质就是简单粗暴,排版格式那是输出平台做的事,而印象笔记只是个「中转站」,一些笔记需要再次加工,一些素材可能日后有用等等。最大限度简化操作过程,会无形中节约很多时间,别小看点击一次鼠标还是两次鼠标的区别,可能某刻就决定了你愿不愿意付诸行动。最后一点,笔记是流动的,从一个笔记本到另一个笔记本,意味着信息的丰富完善,直至最终输出或者归档。
一个工具只有你掌握了之后才能清楚适不适合自己,在此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恐惧期」,从陌生到了解,从生涩到熟练,过程中很可能伴随效率的下滑。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段时间的耐心和信心,否则喜新厌旧,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是我们在玩工具,莫不要被工具给玩了。
第一篇 笔记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立一个结构清晰、灵活多样的笔记本体系无疑作用很大,便于管理与搜索。笔记本中最关键是分类,无疑,分类是有讲究的。由于学过《海关商品分类》这门课,看到万千商品在一个架构下井井有条的艺术,深受启发,其中有些方法可以借鉴一二。
海关商品有八位编码,我们不妨也给所有笔记本编码,三位就够了。什么是所有笔记本?自然是要考虑日后可能会添加的笔记本。也就是说,就算此刻你的大象里只懒洋洋躺着三四个本子,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一般用户不会超过100个笔记本,所以我认为编码三位就足够了,对,我没说错,是三位。为什么不是两位,下面我会慢慢道来。
┃第一位编码
0
:表示「输入端」「源文件」「纯天然」「门面」「前台」这些概念,它是笔记的第一道关卡,任何要存入大象的笔记都要经过它。
-
1
:表示功能性的笔记本,和「高频」「常用」这些概念相关,如备忘录、日程表、待办事项等等 -
2
:表示某一领域的学习,特点是系统的、有规划的、并达成一定目标的。比如四六级、司法、公考等等 -
3
:和「我的」紧密联系,比如「我的书摘」「我的写作」「我的兴趣」「我的衣物」等等 -
4
:和「他人」「他物」紧密相关,表示外界的一些东西,比如他人共享给你的笔记本、好的 URL 收藏、购物等等 -
5~9
:截至目前我只动用到前五个数字,这些留到以后。
上述这些只是个在心里存着的抽象笔记本,并不是都要建立。比方说,如果此刻没有要收藏的「他人」笔记,那么 4
这一大类就暂且空着,连笔记本也不用着急创建。因为我有过教训,花了大把时间建立 N 个笔记本,一段时间发现很多使用不上,又一一删除了。另外一点,上述的分类从严格意义上会有交叉,但这不重要,只要你心中清楚知道你是怎么分类的。具体的优先于模糊的,这一原则也适用。
这些大类能在搜索时发挥功效,比如你要给一篇好文归档,你就会想,这篇文章是他人的,首位应该是 4
。在搜索框中输入 4
,这时下拉备选项中还是空无一物,需要继续输入第二位数字。
┃第二位编码
由于第一位数字太过宏观,第二位数字要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细分。前两位数字就构成了「笔记本组」的分类。我所做的划分直接上图更为直观,不再细说。
需要注意的是,搜索框里搜索的不包涵「笔记本组」的名称,而是里边具体某一笔记本的名称,因此前两位最终是要在笔记本里体现的。「笔记本组」的名称前使用两位编码,一是为了笔记本能按照一定顺序从上至下排列,二是为了在搜索时可以快速参考,便于回忆。
第三位编码
三位编码构成了具体某一个笔记本,大致分为三类:①原始的笔记;②需要加工的笔记;③归档或已经输出的笔记。这也是笔记的流转过程。下面我就着编码一并介绍笔记本的相关使用。
00.1 默认
:三位编码的格式就是这样,前两位表示笔记本组,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在组里的顺序。自动生成的笔记本不适合添加编码,原因很简单,系统识别不了,下回同步又会自动生成新的不含编码的笔记本。强迫症患者可以选择隐藏此组,不会看着闹心。
冲突的修改
:两个客户端都在改动,系统不知道听哪个时,笔记就会出现在这里。
另外,介绍几款和印象笔记同步的应用,不多做展开,有兴趣可以自己百度。
- 多看笔记
很不错的阅读软件,可以很便捷摘录电子书中的文字段落,添加批注。在设置里可以绑定印象笔记账号,还可以选择自动实时同步。文字占用的流量很小,完全无须担心。导出后的风格界面也很清新。(参见 《简书周刊027》的笔记)- Clipbook
我将其作为书摘的补充,对于纸质书本,预先输入书名作者页数,很方便记录阅读过程中需要截取的部分,支持拍照或者打字输入,导出到印象笔记也很漂亮。(参见《 4点起床》书摘 )
一款稍后阅读应用,能把网页或者文字快速保存下来。当然你也可以直接保存在印象笔记里,但是考虑到流量和排版,我会先保存在 Pocket 里,然后再筛选需要的导出到印象笔记。- **火狐浏览器 或 chrome **
都有 悦读 和 剪藏 插件,能很便捷摘取网站上所需的信息。
当然,其他应用只要支持邮箱分享,就都能导出到印象笔记。通过发送邮件到「我的印象笔记私人邮箱」,就能立即同步到印象笔记里,这就极大拓展了信息的来源。此外微信和微博对印象笔记添加关注后,能很便捷收录一些信息。
这部分要说明起来比较费劲,因而后文再详细展开。这里你只要看看结构就好。
××.#
:我在每个笔记本组里创建一个 ××.#
格式的笔记本,代表着这些笔记我需要进一步处理加工。比如有些曾经归档的笔记需要返工,也或者我当下脑子短路,不太清楚该归到具体哪一栏。
××.9
:为了能使这个框架能囊括一切可能,这个笔记本就出现了——也就是我们平时最爱用的「其他」。
┃小结
如果你按照上文建立了一套笔记本体系,试试在搜索框中输入前两位编码,是不是很方便呢?
第二篇 笔记
下面我会具体说明笔记是如何在不同笔记本中流转的。
┃ 第一步——输入笔记
截取部分思维导图,原图请点 这里 。
值得一提的是自己敲进去的笔记,越简单便捷越好。印象笔记的操作方面总体让人满意,该团队还在拓展各种便捷功能,指不定日后在脑子里想想印象就帮你做好记录了,当然这是玩笑,不过用一句很俗的话,「一切皆有可能」。
- 电脑快捷键:
win
+N
(可在设置热键里自定义,默认的是Alt
+Ctrl
+N
- 手机上两步:从顶部下拉——点击
文字
或其他。
┃第二步——形成计划笔记
上文介绍笔记本时有提到【可行动的笔记】。在此我详细介绍下该组笔记的功能。
记录下任何笔记都应当是有目的的。通过第一步创建的笔记有着不确定性、突发性、临时性,需要化作可为的具体措施,才有意义。如若不然,直接删除就好。
确保印象里的东西都是能消化和实施的,也就是说,可以归到【可行动的笔记】的某一类。比如某日我从网上摘了一篇文章,目的是觉得其中有些用词和例子很值得学习,那么当下我先把它收录到默认笔记本,然后,我会在整理默认笔记本的时候把它放在 12.2 书摘
这一栏,在里边高亮我需要的信息,剪去无用的信息,完成后在考虑流转到别的归档笔记本,比如我有个 32.1 素材库
。
这类笔记和我们日常熟悉的「待办事项」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个「活动清单」。在 12.# Todolist
里我偶尔会创建一条笔记,记录「待办事项」,前提是我在电脑前,并且需要集中处理一系列事务。快捷方式的第一栏我留给它,使用快捷键 Ctrl
+1
能快速访问。这条笔记我通常是用完就删。每天起来做计划坚持了二十来天,到后来,每天静下心学习工作的时间本就不多,都耗在计划上了,想想得不偿失。因而只有某刻事情较多,集中处理时,才会用到。还记得上文我提到的【可行动的笔记】吗?有些直接从中复制粘贴就行了。
┃第三步——输出、归档或删除笔记
笔记的使命是化作我们的生产力。印象笔记只是个具体化的「大脑处理站」。你不是为了整理而整理,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一切付出都是为了有回报。回想小时候,通过记笔记写了一篇旁征博引的作文,通过记笔记汇编了一本手册,通过记笔记取得一门课程不错的成绩……那些笔记可能早被抛弃了,不过那无关紧要,因为它的价值已经实现了。
被删除——表示已经失效,或者你消化了,自信它能刻在脑海里。
被其他笔记吃掉,或是吃掉其他笔记——在此过程中想法逐渐成型。不要等到逻辑清晰见解深刻才记笔记,想法有个渐进过程,别指望一次到位,看看邓爷爷历经三次大会才形成理论就能知道。把印象笔记作为想法的孵化器,指不定哪天就一鸣惊人了。
输出——华丽的转身。从干巴巴的零散笔记,到一篇篇报告、文章,写长文从此不是梦想。还认为现在创作是如高考作文般闭卷的人是不是很不习惯?
归档——成型后整编入队,偶尔派出来打打仗。还有一些笔记虽然不用了,但着实不忍心删除,那就归档吧。按照前文的笔记编码,归档起来很方便。
┃导航笔记
我在每一个笔记本里都创建了一个导航笔记—— 【笔记本名称 ★】
,可以理解为它是你某一笔记本的「中枢」,最直接的功能是目录指引,随时告诉你这个笔记本里有哪些内容,按照什么逻辑构建,已经完成哪些等等。保证它在第一条。如果按时间排列,就给它改个创建日期,最早或最晚。当然需要自己定期整理:右键单击新加入的笔记——复制笔记内部链接——粘贴至导航笔记本。有人会说直接检索更为方便,在我看来检索是一项主动的获取,你得先知道你要查点什么,而导航笔记是宏观把握,你只需要选择某一笔记本,任何在此名目下归档的信息一目了然。
在此,介绍一种方法,我给它取了个名——「大象吃书」。生在中国,历经各种突击考试,有时候拿着一本书,总想着能像吞食物进肚子那样,把它吃进脑子,那该有多美妙。要啃一部厚厚的教材,或者阅读一本艰涩的书,总归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我尝试着结合印象笔记和 康奈尔笔记法 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为一本(套)书创建一个单独的笔记本。然后,新建一个导航笔记,输入该书的目录。有需要的话附上计划需要完成的时间和进度。我在快捷方式栏里放置 康奈尔笔记模板,学习某一小节时,复制模板到笔记本,按照 康奈尔笔记法 记录笔记。完成后,复制笔记内部链接至导航笔记。当所有选项框都勾选时,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需要养成的习惯
开机自动启动印象笔记——不然热键没有用。需要记录的时候还要等待缓慢的启动,干脆就不记了。
释放记忆压力——当脑子里闪现一个想法,别管有没有用,先记下来。记忆是不可靠的,
定期清空汇总——改转的转,改删的删,完善导航笔记。默认笔记本里不要积攒笔记。
2014-10-23更新
最近一段时间在以下一些使用方法上又进行了较大改动,由于还处于试验阶段,故晚些时日再发文。
- 关于个人知识库的搭建
- 关于GTD与印象笔记的结合使用方法
- 如何标准化、流程化笔记在笔记本之间的运作
若有任何想法建议,欢迎互相交流。
2014-11-24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