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响力》而来,主要是想获得一些启发,促进自己思考,顺便加深理解与记忆。
说实在,这本书的内容还不错,挺有启发性,但翻译不敢恭维。私以为翻译拉低了这本书的评分,导致阅读体验不是很好,读起来很枯燥,不适合普通读者。
其次,个人都有点怀疑译者真的有读懂这本书?整个翻译太僵硬、呆板、不协调,像是直接根据单词机械翻译,根本没有结合上下文,以及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说,这翻译完全跟确切、明晰、简洁不沾边,因此整本书读起来挺费劲,不是语句上有点不通顺,就是理解上有点不顺畅……当然,这里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
通过对这本书的理解,个人突然意识到思维塑造着语言,语言也反过来塑造着思维。表达思想的方式不仅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还会影响到读者的理解,以及读者的表达方式。
简言之,表达的方式不光会影响到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会影响到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以及读者自己的表达方式——读者对语言的运用。
比方自己近来写作一直修修改改——之前并没这种毛病,忽然发现自己的表达方式跟这本书的有点像,然后明白原来是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被译者影响,导致语言表达上跟译者类似……
具体来讲,我们是通过语言来获取作者的思想——这里的语言即译者的翻译,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我们先接触到的是语言——即翻译,然后通过语言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想,从而实现理解作者的思想。
按照书中所讲的先发影响力,通过引导人的注意力来对人施加影响力,那么这本书的翻译刚好起到同样的作用,它最先影响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读者对语言的运用,而且这种影响还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
换言之,思维塑造语言,语言反过来塑造思维。我们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是通过他表达出来的语言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从而重复这一过程来获得作者的思想。
也就说,翻译通过语言塑造我们的思想,它是通过改变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重复或模仿文中的语言,从而实现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最后表现出的形式是我们对语言的运用也跟翻译的表达方式很像。
例如,我们阅读时遇到某个不理解的地方,就会反复的重读这句话,这个重复其实就是通过语言塑造思维,反推出思维塑造语言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其实是相同的,从而实现思想的理解。
其次,这本书的观点算不上新颖——算是一种操纵型说服吧,书的结构很简单,分为三个部分,采用总分的方式展开;大的框架上逻辑并不明显,但引用的材料很丰富,论述也很有启发性,总得来讲,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它的视角,它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人类的行为,并尝试教读者如何通过信息来影响他人,或者说通过利用信息在说服人之前说服他们。
信息即线索,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如声音、气味、图像、文字、符号、动作、颜色……都是以信息的形式进入我们的大脑,然后经过大脑的分析、加工、处理形成相应的行为——条件反射。
或者说,我们接收到的一切信息本质都是一种刺激,不同的刺激触发不同的反应,因此控制刺激就能控制反应。
另外,我们的大脑存在隧道视野,即注意力资源有限,大脑很难同时处理两件或多件重要的事情,只能一次处理一件事,专注于某一件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视其他事物。
简言之,就是选择性注意,大脑只愿意注意自己愿意注意到的东西,对于自己不愿意注意的事物,它会视而不见。
就比方倾听,人们只愿意倾听那些价值观跟自己相似的人的话;阅读时只愿意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这就给操纵人类的行为提供了可能,只要控制接触到的信息(或刺激)就能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同的信息将触发不同的反应。通过这种有意识地操控,只向我们要说服的人展示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信息,那么他们的判断就会朝着我们给他预设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简言之,这是一种类似断章取义的方式来操控人的认知。只展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统统隐藏,从而蒙蔽对方的思维,起到一叶障目的效果,进而让其做出有利于你的判断。
例如网络上的短视频,很多都是掐头去尾的剪辑,断章取义,鱼目混珠,颠倒黑白......如果不了解详情,很多观众都会被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方摩托车在路上怒砸小轿车,小轿车直接撞飞摩托车,大多数人觉得摩托车活该,都替小轿车鸣不平。但事实是小轿车在前一段行程中故意别车,而且是恶意的,这导致摩托车差点出事故,然后就发生后面你看到的事情......
所以说断章取义经常会颠倒是非,歪曲事实,扭曲人的观点,产生与事实不符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