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的第一印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味道都属于自觉的范畴。我们第一反应很可能会觉得知觉属于被动稳定一个东西是什么呀?我们当然就如实的看成什么样,我们还需要主动做什么加工吗?
错了,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觉是一个主动稳定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个信息茧房,把信息加工成符合你期待的样子,用这种方式避免你接受到的那些不稳定的信息。
自带滤镜的知觉
棋盘错觉事例,他证明了一件事,我们看到的颜色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的光光谱,我们一边识别光谱,一边在头脑里加工它“应该”是什么颜色?
知觉是。被动稳定还是主动稳定?当然是主动稳定,我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概念预设了一个事物应有的颜色,这个预设又会反过来,调节我们眼中“看“到的颜色是什么?通俗的说,这是我们会自带滤镜。把东西看成我们以为的样子。
哪怕外界环境在变,只要我们头脑中的概念。不变,我们就可以组织出恒定的、稳定的知觉。
知觉稳定的机制
主流的模型里,知觉过程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生理过程叫做感觉感受器,接受到外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第二步,大脑对这些神经冲动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形成表征。
最后一步,对这些表征进行辨认,赋予他们不同的名称和意义。
每一个步骤又可以拆分成更细致的算法环节。
建立一个直观影响自觉中客观和主观的比例是多少?
在神经网络中负责接受外界信息输入的数量在一亿左右。但。他在整体信息加工中,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因为负责内部计算的神经元数量是10.5万亿,两者的信息是1比1万。
外部世界的输入。在知觉行程中,只占1/100000,这是我想让你了解的数字。
你并不是在自觉真实的外部世界,只是把真实世界中一小部分对我们有用的碎片提取到意识中,再按照你特有的预期把它识别为有意义的整体。
了解人性的出发点:
知觉的真实性比例,他认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后面深入了解人性的最初原点,那就是我们看着同一个事物,但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期待的东西。
知觉是一个滤镜,它是我们保持稳态的第一级加工,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看来得到的结论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抱着不同的期待,在不同的场景下看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现在你学习了自觉的机制,你就要承认这种可能,知觉本身就是不唯一的。
个传播学的概念叫信息茧房,是说算法总给我们推送那些我们喜欢的信息,久而久之,我们就接触不到超出原有认知的信息流了。其实大脑一直都在这么做,最初的信息检方就是我们的知觉,你甚至很难在一条裙子的图片上看到另外一种配色。
知觉没有对错。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在理智上认识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的知觉不同,我们真的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各自沉浸其中。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反复提醒自己有没有可能我眼中的事物是这样的,别人看到的就不是呢?人没有那么多天经地义的共识,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可以达成最基本的共识。
最后做个总结。这节课讨论了自觉这种最基础的认知加工,它是一个最初的主动稳定。我们的大脑并非根据客观刺激“如实”看到事物,而是根据主观调节,把一个事物稳定的自觉为我们预期的样子。
划重点:
1.知觉是最基础的认知加工,它是一个主动稳定的过程。
2.大脑不是根据客观刺激如实认知事物,而是根据主观调节,把事物稳定的知觉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3.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可能形成不同的知觉,这些知觉难以通过外界的信息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