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走小将 简书作者 一个爱写文的工科男
微信公众号:走小将
点击阅读《电影的艺术之:“长镜头”》
电影《布鲁克林》,成就了一个导演和一个女演员。
我不得不愧疚地说,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前所有作品我都没有看过。
对于女主角西尔莎·罗南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可爱的骨头》里的小女孩(那年罗南才15岁,就要在这么有争议的题材中饰演女主角,不由得为她捏了把汗)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蛋糕妹。
在《可爱的骨头》试水成功后,罗南似乎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作。
然而过了七年,《布鲁克林》这部令无数离家在外的观影人深有感触的电影终于出现了,给了罗南一个宝贵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我个人喜欢这部电影的因素太多了,背井离乡的苦楚,对爱羞涩的表达方式,面对选择时内心的斗争等等。
但最让我钦佩的就是《布鲁克林》中几位主要角色的人性转变的设定。
对于艾莉丝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艾莉丝和水管工托尼结婚后,回到爱尔兰与高富帅吉姆搞暧昧时,心里都在骂女主人公,恨不得生吞活剥了她,并且为托尼打抱不平。
但就是在我们都以为托尼的绿帽子戴定了的时候,凯莉(对,就是那个势利眼的杂货店老板)却费尽心机的把艾莉丝单独叫到了阁楼,拆穿她已婚的事实,你、我、甚至凯莉自己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当面讽刺艾莉丝,也许只是为了满足她那八卦又见不得人好的恶趣味。
艾莉丝接下来的一番话堪称经典:“我忘了,我是说,我竟然忘了这个镇是什么样的了”。这样一句简单又令人回味的话,似乎让我们也感觉到了这座城镇的闭塞、猜疑、势利。
然后接下来发生的事顺理成章地又满足了我们的愿望,艾莉丝回到了她布鲁克林的丈夫身边。
女主人公由单纯、迷茫、轻浮、不诚实、再到成熟这样的转变,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女孩经过离家、思乡、爱与被爱、纠结、抉择后的成长。
再说艾莉丝的丈夫托尼
从电影中第一次露面就给了我们一个不太好的印象,手插裤兜,花言巧语,坏坏的笑容。
但随后在公交车上的表白,却让我们看出这个意大利人的可爱:“我想问你点事,你听了可能会说,哦,太快了,我还不太了解他,我们只是见了几面而已。不过我想问的也不是什么坏事,只不过大部分男人都会在……我就想问你愿意哪天来我家吃个饭见见我得家人吗?”没想到这个花言巧语的男子还有害羞的一面。
再到后来,艾莉丝回爱尔兰给姐姐吊丧,托尼为了给她写信,去请8岁的弟弟帮他修正拼写和语法。这样的刻画又使托尼变成了一个心细体贴的人。
最后说艾莉丝的妈妈
这也是我最想说的,电影一开始,妈妈的几个镜头,都体现了这是一个怨天尤人,目光短浅的母亲。
但是在女儿即将动身去布鲁克林时,妈妈又担心:“他们说那边夏天比这热,冬天比这冷,老天,她的衣服怎么办……”
后来大女儿病逝,妈妈在电话里对小女儿艾莉丝说:“所有人都走了,我什么都没有了……”似乎在责怪艾莉丝离开自己。
艾莉丝回家为姐姐吊丧时,妈妈擅自做主,答应艾莉丝会出席好友的婚礼,使得艾莉丝不得不取消回布鲁克林的行程。妈妈还费劲心机地让艾莉丝到当地的会计部门工作,极力促成她和当地高富帅吉姆的婚事。这些举动都体现了妈妈的心机,以及为使女儿留在爱尔兰的不择手段。
但是当最后女儿告诉她,自己在布鲁克林已经结婚了,想回去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妈妈的话却不得不让我们钦佩,妈妈除了惊讶,没有一点责怪:“那是当然(要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他人好吗?你嫁的人一定是个好人……你要走了吗?明天一早?……也许我们能在信里聊聊你的丈夫”。
在我们都认为妈妈不择手段,心机重、势利眼的时候,导演却让妈妈瞬间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的伟大母亲形象,而且剧情设定非常合理通顺。
其实《布鲁克林》这部电影的剧情并没有多么曲折,似乎一切都有点过于合情合理了。这样的电影似乎没什么看头,可是如果观众仔细看下去,又会发现自己的心每时每刻都在跟着剧情走,起伏不定,甚至在电影结束后都难以释怀。
即使剧情发展合情合理,却依然有着那么一些因素让观众出乎意料,这就是电影中设置人性转变的作用。
文/走小将 简书作者 一个爱写文的工科男
微信公众号:走小将
点击阅读《电影的艺术之:“长镜头”》
【文章版权归作者走小将所有,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您还想了解其他关于电影的艺术吗?请在评论中回复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