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分享D7
第七章: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心态的时候,你将发现一件美妙的事: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了。
——乔治·埃里奥特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
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从独立自主过渡到相互依赖的阶段,你就开始扮演领导角色,影响着其他人,而有助于实现有效的人际领导的习惯就是双赢思维。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利人利己(-双赢)
两败俱伤(输/输)
损人利己(赢/输)
独善其身(赢)
舍己为人(输/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利人利己(-双赢)
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
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但是大多数人都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看问题,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它以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则为准绳。
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损人利己(赢/输)
损人利己是和双赢相对的另外一种模式,秉持这种信念的人习惯于利用地位、权势、财力、特权或个性来达到目的。
大多数人从小就被这种模式浸染。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爱、理解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模式的氛围。
目前教育的模式核心就是竞争,不是合作。一旦爱被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认为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才能实现。
现实生活需要相互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舍己为人(输/赢)
有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信奉输/赢模式。
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通常喜欢取悦他人,喜欢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于别人的意志。
在谈判时,他们常常不是放弃就是退让,如果成为领导,也对属下极端纵容。输/赢模式意味着做老好人,然而“好人不长命”。
可是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消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有些精神疾病就是这样造成的。
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偿失。
两败俱伤(输/输)
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扳回局面,但其实谋杀等于自杀,报复是一把双刃剑。
极具依赖性的人也会倾向于两败俱伤模式,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生活痛苦,于是认为所有人都该如此——“大家都不赢的话,做个失败者也没什么。”
独善其身(赢)
另一种常见的模式就是独善其身,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
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法,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好聚好散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佣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心中留有退路,顿觉轻松无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更有助于发掘及解决问题。即使买卖不成,仁义尚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我足够成熟,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勇于面对。
哈佛法学院的教授罗杰·费舍(Roger Fisher)和威廉·尤利(William Ury)在二人合作出版的《走向共识》一书中建议在谈判中坚持“原则”,而不是“立场”。
他们认为原则性谈判的关键是要将人同问题区分开来,要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但不违背双方认同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精神上的富足——人类幸福的关键
用双赢态度面对生活,就是说“我会赢,你也会赢”。
不是你或我,而是我们一起。
采用双赢思维是愉快相处的基础,这种信念始于我们是平等的,没有人比别人低一等或高一等,也没有必要这样。
我父亲经常谈起获得精神富足的重要性,就是要相信周围有完全充足的成功机会,你的成功不会夺走我的。
他感觉精神境界是一种真正的财富,也是获得公众领域成功的基础。
想赏花就要先浇水。
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再次,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