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助人,都要讲究顺序和方式方法的,尤其助人,要看清楚他人真正的需求,否则容易好心办坏事。
王阳明在给李道夫的信中做过一个形象的类比,他说,帮助他人,就像看到有人人掉进水里,假如看到对方在波涛汹涌中挣扎,首先要做的是帮助他上岸,然后再给他衣服和食物,而如果在水里时候,你扔衣服食物给她,只会加重他负担,适得其反。陪伴孩子成长。也需要实时洞悉孩子的需求和需求顺序。
昨晚,小娃作业写了个开头,放下笔,粘过来,妈妈抱一抱,说着缩成一团,滚在怀里。
我开玩笑,家里来了个宝宝,快给冲奶粉换尿布,小娃笑嘻嘻的配合玩笑。问她作业是否有遇到困难,小娃不明说,反而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多,同桌打扰她听讲,题太难了。
言下之意,她不想写作业了。说着小眼皮打起来,显然没午休,她困了。殃殃不快的喝了点水,回到书桌前,写上几笔,又开始“作妖”,指责他爸没照顾好她的仓鼠,嫌弃我摆的花儿味道不好,嘟囔她的铅笔如何如何……她爸正要过来理论,被我眼神“闪电劈”了回去。
她困了,此刻学不进去,写作业也是徒劳无功。作为铁杆老妈,怎么可以和问题一起对付亲娃呢,但又不能不让她做出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于是,帮她清晰问题是第一步。
“人困了累了的时候,都会烦躁不安,看啥都不顺眼,你平时写作业蛮专注的,今天有点着不进去吧,我想可能是困了”
小娃听我说,似乎一下子放松下来,小脑袋靠在椅子上。
“嗯,我的确困成狗了,可是还有一大堆没写完的,老师明天会骂死我的”
“困着写作业很难受的,你打算怎么办?”
我否定了她睡一会儿起来再写的可行性,最后决定第二天早起啦写,写多少是多少。然后如实向老师说,如果老师骂,就告诉她,你妈不让写的,但是我加了个条件。
“跟老师说明情况的时候,除了为什么没完成,还要讲讲你下一步打算怎么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小娃眼珠子一骨碌,显然没想到我包庇她是有条件的,她开始思考自己怎么避免。她爸同时准备好她的洗漱用品。
“哎,说到底,还是得午睡,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
“孟子曰,孔子说的对。”我接上她的反馈。
小娃躺床上,依旧担心被骂,我信誓旦旦,“睡吧,明天六点叫你,努力到哪里算哪里,如果老师骂你,我就搞个大宇宙飞船,把校长抓进去,把老师……”
那个宇宙飞船还没发射出去,小娃已经进入梦乡。每个小学生都曾有个当校长给老师布置作业的梦,她并非不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不会不知道作业的重要性,但更需要被共情到,需要被坚定的支持,被人罩着,甚至开心的“胡作非为”——有能力把制造问题的根源,布置作业的人“狠狠惩罚”,给他们安排一次太空旅行。
宇宙对人类而言意味着神秘的力量,向宇宙下个订单,购买一个服务:把一切问题的制造者和问题一起都带走,只留下快乐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