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世界观-概念观-大定义小认知的应用和意义
摘要:小定义大认知,概念和名称混乱还容易被概念偷换;大定义小认知,学习和研究,可以轻松超越举一反三;小定义小认知,适合需要精确定义的“执行”场合。大定义小认知和小定义小认知,密切配合,完成积累式建设和成长,而且从最开始就建立了全局观、范围观,具体“执行计划”制定时轻松、不容易出错、贴近生活、有成就感。
本文需要的基础文档:《范围——化无穷为有穷见全知识真知2.0》,关联度4/10;《世界观-子观-观点体系——观点是最小粒度并有四大特性》,关联度2/10。
1. 定义的复杂和混乱会阻碍人的认知
人类的认知,都是由小到大的。小认知的时候完成的定义、命名的概念,成长为事实级概念后,即使后来认知和内容扩大了,概念也只能保持不变,最多加限定词,于是一些奇怪的名称就出现了。比如:烧柴的汽车、烧油的“汽车”,烧电的“汽车”叫电动汽车。现在会飞的叫飞机,将来会飞的汽车,可能叫飞行汽车,也可能叫“飞汽机”。
这种情况,属于“小定义大认知”的情况。
“人性”一词就是这样,从狭义人性,变成了“广义人性”,内容被悄然扩大了,但是又不明确加限定词,实际上就变成了概念偷换了!更有那些胆肥的人,进一步把“反个性”偷换为“反人性”,还没有人去治他们。
有很多定义和概念,给人感觉定义得很差,本质就是范围问题。最开始认知范围小,就先定义个小的概念,很是要加一些条件才能定义得清楚,就比较复杂了;认知扩大后,原来的概念又不能废弃——已经成为了事实了啊!只好再进一步补充定义,于是就更复杂了。结果,复杂性一步步升级,到最后无法理解的程度,是一种 “发展式、拼凑式”概念定义。
可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人类的认知,都是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后来者又不敢随便修改“前辈”的定义,只能补充,越补充越大越复杂。
有的是研究最开始起始于一个点,但随着研究的进展,认知的扩大,研究范围也扩大了。突然发现,和其它研究“接壤”了,很多名称重复、冲突,怎么办?争呗。他们在那儿争论,但是相关信息已经进入了“知识共同体”中了啊!然后学习者只能干瞪眼,不得不承认一些概念多义性的事实,还要去设法区分清楚,以在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含义。
根据观点特性,高质量信息的组织,需要明确的、简单的、本质的定义。怎么办?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理解后重新简化定义,然后把以前的复杂定义,整理后,都放在描述中。这样,概念简单了、清晰了,而且也不会与现有“知识共同体”产生冲突——需要时使用现有的事实级复杂定义即可,大部分场合可以使用“简单定义+描述”的方式来明确。简单定义有利记忆,描述可以当作书面文、资料文,能记住最好,记不住就需要的时候再查资料!
小定义大认知,名称和概念混乱,认知艰难,并为概念偷换提供了可趁之机。
2、大定义小认知
基于清晰范围的定义,范围越大,实际上越容易定义。在大范围定义完成后,再来定义小范围,就比较容易了。
大定义小认知定义:把当前研究范围或认知,看作是部分,然后向“整体”方向推高一层或两层甚至直接到最高层来进行大概念定义;然后,当前的研究或认知,就可以在大定义的基础上,以添加限定词的方式,简化定义。这种方式,就是“大定义小认知”。
“大定义”时的最大概念,就是“全面性概念”。全面性概念,覆盖的对象集合,可以认为在当前甚至今后很长时间的情况下,是人类所能认知的最大集合。其中的各项分支研究,当然可以继续进行,通过增加限定词的方式来命名或认知即可。
很多文章中,都涉及到“定义”的情况,如:智力、智慧、个性、人性等等。原定义,内容多,繁杂,很难理解或记忆,关键是还存在多义性。
处理办法就是简化定义,并且明确知道其中还包括了复杂的内容:智力就是认知能力,智慧就是内容的综合展现,个性就是个人的自身特性,人性就是人的特性的集合。
这样做,方便了很多:定义简单了,概念层次清晰,至于更多的具体内容,不放在定义上,放在描述中即可。把描述都放在定义中了,还需要描述干嘛?
例如:智力的构成中,感知时对事物具象特征的提取,就叫抽象。抽象的本义是动词,被扩展为名词、形容词等,但不影响其本义。抽象能力是智力的构成要素,抽象结果就是初始认知结果。某些比较“意象化”、“不可名”的事物,特别是艺术类的,可以形容为“太抽象了”;日常生活中,形容某些行为过于出格、比较极端、很少见,也有人会用“太抽象了”来形容。
大定义小认知,是总结式研究和学习的好方法,甚至可以超越举一反三。
3. 精确定义:小定义小认知
尽管“大定义小认知”可以用来简化定义、分清层次,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使用“大定义小认知”。
定义的大小和精确,要根据“存在”来确定:“存在”明确时,使用精确定义;存在不明确的,使用大定义。精确定义的大小,以可定义的范围为参照;范围的定义,又以关联或共性为参照。
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精确定义呢?
定义和认知必须匹配的情况;定义和范围必须匹配的情况;定义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定义具有明确的时效性;等等。用示例说明更好一点。
示例一:家庭度假规划,可以采用大定义小认知的方式,其中的描述说明了以后家庭度假旅游时,要考虑的方向性问题,如预算可能的来源、旅游方式、安全规定等等,将成为任何一次具体旅游计划制定时的参考手册。
示例二:周末全家出游计划,就必须采用小定义小认知方式,但是因为有《家庭度假规划》为基础,每个分项具体化的时候就可以参照进行,并且增加了具体的数量、时间、责任人描述了,甚至各项任务完成顺序也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个计划,可以交给家中的子女来制定和指挥:在《家庭度假规划》的指导下,非常容易进行。查缺补漏的结果可以反过来修正《家庭度假规划》。
4. 大定义小认知的特别与意义
“研究”时,采用大定义小认知,概念自动包容了认知的不断变化,不会三天两头为定义的事儿吵架。
“学习”时,采用大定义小认知完成归纳,更容易融会贯通,从而可以超越举一反三。“知道论”在总结中描述了。
“执行”时,必须精确定义,如产品规格说明书、本学期条例、本年度高温天气时户外作业规定、近期暴雨天气时各开放场所避险规定,等等,就必须采用小定义小认知方式了。看似繁琐,如果有已经完成的“大定义小认知”的《规划》,在规划的一项项指导下,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执行计划”,是一种积累式建设和发展。
“大定义小认知”与“小定义小认知”配合,具体执行计划制定容易,经验可以积累,执行者有具体感、成就感。如果一个家庭中这样执行,子女就很快熟悉了规划和计划过程,关键是在规划的一项项指导下,能够很轻松地完成计划,很有成就感和参与感。是一种积累式教育和学习。
“大定义小认知”与“小定义小认知”混淆,大定义抢了小定义的活,用大定义来直接执行,很多条例就会被认为是落后、僵化,条例显得空洞(过于抽象)、漂浮(可解释余地大)。如果要求每个季度进行条例更新(在有大定义可参考的情况下,工作量并不大),估计其中就会包含了高温、暴雨、疾病等的相关具体条例了,实现了小定义小认知,很是亲民啊!
很多家长被子女认为总在“讲大道理”,就是大、小定义没有区别开,需要小定义的时候使用了大定义,就显得空洞。可以采用“大、小定义”分离的方式来改进:针对具体场景,讨论分析后,进行“大定义”约定;下一个场景,再把约定具体化,很显公平,也有道理的来源和出处,甚至每天都可以进行一些“条例”比赛,培养子女的参与感,收获成就感和知识。
5. 总结
适当使用“大定义小认知”,会帮助建立全局观,超越了“举一反三”,明确了“知道”,还明确了“不知道”,可以进一步确认哪些是“要知道”。这就是一种“总结式”学习和研究吧?不需要上升到归纳的程度,也就不需要追求精确性,但已经建立了“全局性”概念了。
大定义小认知,是“虚实混合”的,当要定义的目标具体化、精确化的时候,必须使用“小定义小认知”——其中只有“实”了。
大定义小认知和小定义小认知的密切配合,有“规划和计划”的含义了。
小定义小认知的每一次执行,查缺补漏后都可以反馈修正大定义小认知,实现了积累式改进和学习。从这个角度看就是一个有效方法,并不神秘。
小定义大认知,概念和名称混乱,特别要注意其中的概念偷换。
大定义大认知,两者都是“虚实混合”,就没有什么意义,哲学和学术上用来辩论用的。
真正有用的,只有两种:大定义小认知,可以看作规划;小定义小认知,可以看作具体执行计划。两者配合,完成积累式建设和成长,而且从最开始就建立了全局观、范围观。
6. 验证参考
惯例,包含有推论的文章,完成后或完成过程中,总是要找AI验证一下。
以下,是借助AI完成验证的同时,可参考的业界“丰富”定义。
(作者寄语:专注于世界观研究和学习,内容涉及“做我观、做人观、做事观、做雄观”,助你世界观清明,一路超越。文章全是原创,禁止盗版,请评请赞。世界观研究和学习,是个大课题,请积极参与,转发;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常见站文集较完整,我观世界观,2023-10-09,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