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问“怎么让自己变得自信”这样的问题,也有愿意回答的。但是答案几乎不超出下面这些范围。
看看下面这些教你变得自信的答案是不是似曾相识
一、认知调节
1、认识到所有人都跟自己理想中的目标有差距
2、打破自责成瘾
3、改变负面思维定势
4、向下对比(不如你的人还有很多)
二、行为调节
1、通过挑前面的位子坐
2、练习当众发言
3、选择高力量姿态:抬头挺胸、正视别人、走路的速度加快25%
三、我有一个故事
1、曾经的我很自卑,当我抛开自以为别人会嘲笑我的想法后世界就亮了
2、曾经的我很自卑,当我发现我能坚持写作(运动、读书、早起打卡、、、)之后,世界就亮了
这些答案没道理吗?不是。
它们看起来都很有道理。朋友们的回答也很用心。
但是,道理我都懂,我只是做不到。
几乎每一个人都想变得自信,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真地思考过自信是什么。
我喜欢自问自答,比如:
——自信是什么?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什么?
——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什么?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什么事,可以举例子吗?
——比如,每天6点起、说话中气十足、下次室友再出言不逊能有理有据地怼回去、去高档一点的饭店吃饭的时候不怯场、拿奖学金、发CNS、、、
——为什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嗯~
——曾经做到过这些事吗?或者类似的事?
——呃,这个,还没
——相信自己是基于什么?
——基于对自己的了解
——指哪方面的了解呢?
——各个方面
——具体点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情绪、人格、社会关系、、、、、、
——那么你了解自己吗?知道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在人群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自己对哪方面的信息敏感?对什么信息的加工处理有优势?善于演绎还是归纳?
——我~好像~不是~很了解~自己了~
——那凭借什么去相信自己呢?如何对自己能否做成某件事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呢?
我被我自己问得面红耳赤。
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的话——认识你自己
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长大,连人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道理都不明白的话,对得起毛概、思修、中特老师吗?
我深刻检讨了自己。
之后,翻开了心理学书籍,膜拜了知乎大神的答案,我试图了解自己。
下面是我这几年来努力的结论,相信我,它不一定适合你,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希望这个看法是你自己探索出来的。
自信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三观问题,包括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你如何认识世界,你如何对事物或者事件的价值和意义作判断。
如果你曾经因为不知道怎么剥小龙虾的壳而自卑(我也会),那么想一想这自卑背后是什么?
这本来只是一个事实:你和朋友在一家较为高档的餐馆用餐,你们点了小龙虾,朋友会剥小龙虾,而你不会。
我们来还原剥虾事件的整个心理过程:
在因为不会剥虾而自卑时,可能都不会意识到中间那一步加工过程,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已经默默完成了这么多步运算。
在小小的剥虾事件中涉及3个问题:
(1)是否能迅速意识到中间那一步,把无意识的反应变为有意识的控制。(觉察力)
(2)中间涉及了一个价值判断,因为穷而吃不起虾是不好的。这一价值观是哪里来的,自己是否认同。(价值判断)
(3)如果有人发现我穷,可能会嘲笑或者疏远我。又是一个价值判断,如果真的有人因此嘲笑疏远我,我要因此而自责或者自卑吗?(价值判断)
我一直记得菲兹杰拉德的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自己也没有优越条件,我也不想评判别人的价值观。如果你真诚的认为穷就是值得自卑,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的。或许你经历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事~
剥虾事件本来不包含好与不好,好与不好是自己附加上去的。如果你把这件事判断为——没关系,你就放过了自己,心胸就开阔了。但是太难了,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会受到习俗、社会价值的影响,这东西会在你有意无意之间印刻在你的内心。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说,我想我心胸开阔我就开阔了,如果可以的话,几乎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心胸开阔。
问题是,如何才能不在意一些心理事实(比如,你就是认为穷值得自卑)。
心理事实也是客观事实,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对不起毛概、思修、中特老师我在这个问题上有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或许有朋友靠瞬间的顿悟就实现自信,但我没有那么乐观,我认为,更多时候是艰苦的练习。
当我们想拥有腹肌和马甲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锻炼而不是顿悟不是吗?
当我确定要通过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觉察力时,选择什么锻炼方式又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
我在一番努力之后,找到了一个办法——正念(此处省去1万字对艰难历程的描写)。
(大家放心,我不开咨询室,也不会甩课程链接,我把我的经历放在这里,只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互相鼓励。只有为摆脱不自信付出过的朋友才会懂得我的心。)
1、什么是正念?
正念(mindfulness)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东方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乔.卡巴(金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一个印度裔美国人,于1979年正式把正念方法引进心理学领域。
按照卡巴金的定义,正念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不去评判、接纳它。
还记得因为不会剥小龙虾自卑的例子吗,如果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察觉到丰富的内心反应,并把来龙去脉了然于心,事情或许会变好。是的,或许。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办法适合所有人。
2、怎么操作?
时间:任意一个你合适的时间
地点:任意一个你方便的地点(不太吵闹就行)
办法:选择一个你舒适的姿势(既警觉又舒服),闭上眼睛(为了减少视觉干扰),观察你的呼吸或者任意一个部位又或者是全身扫描、观察你的想法也可以。
这里有我找到的训练的音频,是一个温柔的小姐姐:http://m.ximalaya.com/33010354/sound/8616778
本文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自信本质上是三观问题,三观的基础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很难,需要极高的觉察力,觉察力要从觉察此刻开始。觉察力的训练不保证你就能提高觉察力(就像不是每一个练腹肌的人都会拥有腹肌),只是有助于你专注于每一个此时此刻,留意每一个瞬间,然后不去评判它,按它本来的样子去接纳它。
感觉在一个回答下讲了太多的内容,导致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展开来讲,如果赞同数超过50的话,我再更新展开讲吧。